陈胜前:解剖“中国威胁论”,看中西文化基因究竟有何不同?( 二 )
他进一步称 , 中国人的祖先想了一切办法来解决融合的问题 , 因为融合肯定会面临冲突 , 那就要避免战争 , 要尽可能地降低融合的成本 , 那就得包容——让时间来慢慢消化和接受这种差异性 , 所以现在中国人对差异性的“感觉挺好” 。
陈胜前举例 , 就拿饮食来说 , 觉得北京菜不好吃 , 可以吃川菜 , 觉得川菜不好吃 , 可以吃粤菜 , 中国的菜系、口味太多了 , 但大家仍然没有嫌多 , 还总是想应该吃点什么特别的 。
“所以 , 中国文明包容差异性 , 甚至欣赏差异性 。 ”陈胜前说 , 包容就是寻求某一部分的共性 , 和而不同 。 “只要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整体利益基础 , 剩下的东西可以不一样 。 ”
实现融合堪称“幸运”中华文化圈早已形成
中国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 , 完成了不同文化、不同族群的的融合 , 陈胜前用“幸运”来形容 。 “为什么用幸运这个词 , 因为这段历史代价很高 , 不是轻而易举能实现的 。 ”
有观点认为 , 中国的历史很“内卷” , 从汉代以后发展就停滞不前 。 陈胜前直言 , 这不是完全准确的一句话 , 因为我们实际上干了一件大事 , 就是成为了有十几亿人都认同的一个超大的民族群体 , 给今天的世界留下了一个超大型的文明 , 形成了超大型的市场 。
中国这些年能迅速发展起来 , 规模效应尤为重要 。 陈胜前表示 , 如果要将这份红利追根溯源的话 , 中国过去几千年的历史是付出了巨大的成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当然是很幸运的 , 因为融合不是必然会发生的 。 “历史上 , 合久必分 , 分久必合 。 但对中国来说 , 合才是主题 。 ”
汉代之后就有魏晋南北朝 , 还出现五胡乱华 , 唐朝之后五代十国 , 接下来还有金、西夏、元、清 。 陈胜前称 , 其实北宋就有资本主义萌芽 , 临安是当时的世界级大都市 , 100多万人口 , 欧洲和阿拉伯的商人都到临安来;当时的泉州也是世界著名港口 , 很多宗教由此传入中国 , 发展很繁荣 。 哪怕到了明朝 , 中国也很繁荣 , 商业文化发展也不错 , 但中国要不断地面对民族融合 , 发展才不会出现中断 。
陈胜前续称 , 清朝则完成了一个大贡献 , 就是中国东南半壁河山和西北半壁河山的整合 , 长期以来草原部族和农耕部族的拉锯斗争终于实现融合 。 其实 , 不管是元朝蒙古人还是清朝的女真人 , 他们对汉文化、对中原文化的认同非常强 , 但这个认同需要时间成本 , 它不会自动实现 。
谈及此 , 陈胜前提出 , 从中国文化整体来看 , 很早就形成了一个文化圈 , 且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形成 。
为什么这么说?他举例称 , 东北辽西的红山文明 , 贡献了玉文化 , 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 , 而它最早用得最充分、最好的是在东北;还有像陶瓷、铁器、纹饰等都出现了跨南北、跨东西的传播 , 证明中国文化它早就来自于四面八方 。
“中国文化有一个相互作用圈 , 也可以看作四个板块 , 东南板块、西北板块、海洋板块和生态交错带板块 , 单独说华夏与边缘的话就把中国文明的范畴限制得太小太窄了 。 ”
陈胜前认为 , 黑河到腾冲 , 这一条线是中国的生态交错带 , 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文明的一个枢纽带 , 西北、东南以及生态交错带的文明不断交流 。 另外一个是海洋板块 , 中国的文化里有一部分是通过海上传来和输出去的 。
中国威胁论?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过去很多年 , 少数西方国家和媒体鼓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 陈胜前认为 , 那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
他指出 , 中国古代的战争 , 基本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内部动乱 , 因为压榨过度出现农民起义;另一种主要针对农耕部族和草原部族的拉锯战 , 因为草原的生活方式不是自给自足 , 必须要同中原贸易 , 而草原文化又盛行抢夺 , 容易发起战争 。 哪怕是汉朝时期拓展西域也是为了战略牵制 , 并不是对外扩张侵略 。
“中国在郑和下西洋时有条件去殖民 , 但没有干这个事情 , 没有去把人家的种族灭绝掉 , 没有去把人家土著的土地全占了 。 我们哪怕就是移民在那里 , 也是跟人家共处 , 寻求共同发展 。 ”陈胜前说 。
陈胜前指出 , 中国的文化基因立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 不是一种有内在矛盾的经济方式 , 不会主动形成冲突 , 所以在经济基础稳定的情况下 , 就会形成特别稳定的社会结构 。
“如果中国真变成跟西方一模一样 , 那是西方的灾难 。 ”陈胜前说 , 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本书《中国问题》中也提到 , 中国也许是未来人类遇到危机时 , 几乎唯一的希望 。 因为如果西方模式不行 , 好歹还有另外一种模式可选 , 但如果这个世界只有一种模式 , 那就没得选了 。
- 雍正|雍正临终前杀死一人,助乾隆稳坐皇位60年,自己不惜背上千古骂名
- 盗墓贼不成文的规矩,若古墓前栽有柳树便绕道而行,原因为何?
- 陕西出土一墓志,揭露出千年前武则天的兽行!史书真没骗人
- 明朝沿袭前朝修史制度,初期思想禁锢,修史滞后,私人著史繁荣
- 康熙驾崩前,为何特别点名1个男人陪葬?雍正继位才懂父亲的心机
- 武则天死前立了一块无字碑,没人知道缘由,毛主席一句话道出真相
- 遵义会议前,在湘江掩护大部队的红军团长,建国后的结局如何?
- 从极宠到打压,胤祥做了什么,让康熙对他的态度前后反差太大
- 雍正死前除去一人,让乾隆坐稳60年的江山,而自己却承受千古骂名
- 他本想当御前侍卫,没想到12年后却登基称帝,被世人称作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