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南巡与江南景观文化

从乾隆十六年(1751)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 , 清代乾隆帝六次南巡 , 这一事件堪称乾隆朝的重大标志 , 不仅是乾隆帝研究的重要内容 , 也是江南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
乾隆南巡与江南景观文化
文章图片
南巡的客观保障到乾隆时 , 清朝经过百余年的经营发展 , 基本形成全盛之局 。 以开疆拓土为例 , 中国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 , 南至南海诸岛 , 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 , 东至库页岛 , 拥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的空前统一的国家 。 ”清王朝由此实现了地理格局上的大一统 。 乾隆时期重视农业生产、奖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 同时注重蠲赋养民、减免钱粮 。 通过以上举措 , 百业兴旺 , 国库充盈 。 乾隆三十六年(1771) , 户部存银达到7894万余两 。 乾隆六十年 , 中国人口达到2.97亿 , 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 乾隆帝不仅自己尊孔读经、多才多艺 , 还组织编纂了《四库全书》等大型文化典籍 , 使清朝中叶成为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 李治亭认为:乾隆时期的小说、戏曲等成果也都取得了耀眼的辉煌:“流派纷呈 , 俊采星驰 , 与繁荣的经济相辉映 , 构成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盛世的画卷 。 ”
南巡的主观动机政治上 , 到了乾隆时期 , 虽然时过境迁 , 但征服者的异质文化造成的巨大冲击仍然存在 , 就如葛兆光所言:“潜藏的民族情绪还在心灵深处” , 汉人对清朝统治的态度仍然让满洲精英们颇感不安 。 因此 , 孔飞力说:“乾隆帝以及满清统治者对于江南的心态 , 是既欣赏、又戒备乃至敌视 。 ”经济上 , 乾隆时期 , 江南的耕地面积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6% , 却提供了29%的以现金支付的政府土地税收(以银两支付) , 38%的其他税收收入(以粮食支付) , 以及供养京师的64%的漕粮 。 此外 , 国家从江南盐商征收的钱财 , 占全国此类财政收入的2/3 。 但是 , 据有关学者统计 , 乾隆朝六十年中 , 遭受水灾514次 。 作为清朝国计民生之根本 , 黄河、海塘的治理常常被乾隆帝挂念于心 。 文化上 , 在乾隆帝看来 , 江南乃全国人文渊薮之所在 , 乾隆帝先后多次评价江南“文风素盛”“人文所萃”“民多俊秀” 。 但是 , 在乾隆帝眼中 , 这里的文化最学究气、最讲究艺术品位 , 但也最奢侈、最腐败 。
乾隆南巡与江南景观文化
文章图片
乾隆南巡与江南景观文化】南巡的直接起因乾隆帝每次南巡特别是第一次南巡之前 , 一般都有官员上疏恳请促行 。 乾隆十四年(1749)八月 , 两淮盐政吉庆上奏 , 表示江南民众十分盼望其南巡;九月 , 两江总督黄廷桂、河道总督高斌等官员纷纷上奏恳请乾隆南巡 , 说是江南百姓“延颈企足 , 朝夕以祈 , 众口同心 , 欢迎恐后 。 ”乾隆帝于乾隆十四年的十月初五宣布两年后举行“南巡” 。 再如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初九 , 尹继善上折恭请乾隆帝再次南巡 , 乾隆帝回复道:“此正所谓成事不说 , 然嫌太早矣 。 ”三个月后 , 尹继善再次上奏 , 此时乾隆帝批道:“知道了 , 故部知道 。 ”有意思的是 , 为了塑造自己明君的形象 , 乾隆帝本人在谕旨中反复强调南巡乃是因为官民邀请 , 谕旨中充满了“望幸之心至殷”“百姓恳请”和“恳请游览”等字眼 , 自己则是“俯顺舆情”“勉顺群情” 。 第二节主要目的乾隆南巡的目的是多元的 , 具体包括震慑东南、考察吏治、关注民生和笼络人心等 。
政治目的政治目的是乾隆南巡一切举措的基本指导思想 。 乾隆南巡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战略举措 , 通过震慑东南、考察吏治等具体措施 , 达到稳定江南、维护皇权 , 最终实现清朝政治文化大一统格局的目标 。 乾隆帝在历次南巡之前都会颁布谕旨 , 说明自己南巡的主要目的 。 乾隆帝4次将“省方”作为南巡的目的 , 既包括问俗也包括观民 , “朕命驾时巡 , 周览风俗 , 观民察吏 , 惟日兢兢 , 三吴尤素所廑念也” , 以“广沛恩膏 , 聿昭庆典”“宜施渥泽 , 用溥春祺” 。
经济目的乾隆朝视水利为国家大事 , 常年不懈地抓水利 , 对黄河、淮河与运河进行综合治理 。 乾隆帝在南巡之前的谕旨中一般都会向大臣说明南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河工 , 如第三次南巡前的谕旨中也说“便道阅视河工海塘” 。 乾隆帝在继承乃祖治河方略的同时 , 将浙江海塘作为施政重点 , 先后四次重点视察海塘工程 。 海宁沿海是潮流顶冲地段 , 潮灾严重 , “海塘为越中第一保障” 。 因此 , 乾隆帝说“如杭第一要 , 筹奠海塘澜 。 ”从第三次南巡开始 , 治理浙江海塘便成为乾隆南巡的重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