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教材中被吹捧过的历史人物,后来却成了坏人,颠覆认知


孔融|教材中被吹捧过的历史人物,后来却成了坏人,颠覆认知
文章图片

孔融|教材中被吹捧过的历史人物,后来却成了坏人,颠覆认知
文章图片

孔融|教材中被吹捧过的历史人物,后来却成了坏人,颠覆认知
文章图片

孔融|教材中被吹捧过的历史人物,后来却成了坏人,颠覆认知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马克思
世间万事万物 , 无论是抽象还是现实存在的事物 , 都处在不停止的运动当中 。 但凡运动 , 就伴随着变化 , 有朝着好的方向变化的 , 同样也有朝着坏的方向变化的 。 人也同样如此 , 刚出生时 , 每个人都是一张白纸 , 后天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日常接受的价值观 , 会对一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自此就有了好人和坏人之分 。
人是复杂的高级动物 , 所谓好人 , 就是在社会生活中的所作所为高于公众所共同遵循的道德平均水准 , 坏人则恰好相反 , 他们的行为早已突破了道德底线 , 甚至触犯法律禁令 。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 浪子回头的故事很多 , 自甘堕落的故事同样不少 。 对于后者 , 当中还一些在大部分人看来是正面形象的历史人物 , 但很少有人知道 , 他们后期的所作所为 , 已经完全突破了道德底线 。 教材中被吹捧过的历史人物 , 后来却成了坏人 , 颠覆认知 。
孔融是东汉末三国初的一名文学家 , 出生于公元153年 , 同时也是一位儒学大师 。 他的先祖还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 万世师表孔子 , 出生在这样一个儒学世家 , 儿时的孔融对自己的道德要求是很高的 。 “孔融让梨”是被纳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故事 , 相信在座的各位读者都不陌生 , 这是一个被史书所记载的历史小故事 。
在公元157年 , 也就是孔融四岁那年 , 孔融与他的哥哥们一起分梨 , 主动拿了最小的那一个 , 家中的长辈看到年纪尚小的孔融如此作为 , 感到很是吃惊 , 变问他为什么不选大的 , 却选个最小的吃 , 孔融回答说论辈分他在家里面最小 , 其他分梨的都是兄长 , 自己理应吃最小的 。 儿时谦逊的孔融 , 成为后世教育工作者们广泛赞扬的对象 , 他身上所体现的优良品格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 不过 , 长大之后的孔融 , 在官场却逐渐走上了小人的道路 , 变成了一个无父无母的无耻之徒 。
孔融在官场 , 可谓是口无遮拦 , 在与人谈到自己的父亲和母亲的时候 , 他说父亲和自己有什么可亲的 , 所谓的血缘关系不过是欲望的结果 , 又说生下自己的母亲同样如此 , 辛苦的十月怀胎变成了他口中的“寄物缶中” , 即暂时将自己的躯壳寄存在母亲的身体之内 。 孔融的这些言论在汉朝那个以儒学为尊的时代 , 堪称大逆不道 , 而且他本人还是孔子的后代 , 说出这些话就更加让人难以接受 。 当然 , 孔融最终也为他的口无遮拦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 因为他的不孝 , 直接让曹操找到了杀掉他的借口 , 因此命丧黄泉 。
除了孔融之外 , 还有一位同样在教科书中事迹被广泛宣扬的历史人物 , 在长大之后变成了一个道德败坏的人 , 他就是匡衡 。 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经典的故事 , “凿壁偷光”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少年时期的匡衡 。 儿时的他家庭环境很差 , 可这位少年勤学好读 , 没钱上学堂就自己跑到学堂外面听课 , 看见了书就像获得至宝一般 , 常常读书到半夜 , 用纸将借来的书一个字一个字的抄下来 。
因为家里贫穷 , 匡衡常常因为缺灯少油而无法在夜里读书 , 这让他很是苦恼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匡衡读书又读到了天黑时候 , 他见到墙壁角落有一个小缝隙 , 透出来了隔壁家的灯光 , 这让匡衡感到很开心 , 如果自己能把这个洞凿的稍微大一些 , 那么就可以“偷”隔壁的灯光来读书了 。 他说干就干 , 真就将这个小缝隙凿成了老鼠洞一般大小的模样 。
匡衡的出发点是为了延长自己的读书时间 , 但这个做法毕竟不太合适 , 凿洞侵犯了隔壁家的利益 , 这个洞很快就被隔壁家人发现 , 他们一开始以为匡衡凿洞是为了偷自家的物 , 于是报了官府 , 后来问清事情原委之后 , 这才理解这位好学少年如此作为的原因 。
【孔融|教材中被吹捧过的历史人物,后来却成了坏人,颠覆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