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输液好得快,胰岛素会成瘾,洗血管可防止血管堵塞……这些用药观念科学吗?日前,国家药监局和中国药学会联合发布了2018年公众十大用药误区。这是根据今年“药品安全网络知识竞赛”80多万次有效答题,梳理出公众误识率较高、潜在风险较大的十大错误用药观念。
误区一:胰岛素有依赖性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误区二:换季就去洗血管
有些人血脂异常、血管堵塞,认为是血管里存在太多“垃圾”“毒素”导致的,因此每年定期输一两次液,名为“洗血管”。有用吗?
专家提醒,人体血管里并没有所谓“垃圾”“毒素”,真正堵塞血管的是脂质斑块。过多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存在于血液中,容易出现动脉血管斑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过程比较漫长,通常会因人体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疾病长期控制不佳,形成动脉斑块阻塞血管,或者斑块脱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历时数年甚至数十年,这种变化不会因为每年输一两次液而改善。即使输液会对人体局部血管有扩张作用,但补液结束后几天,药物代谢完毕,并不会长期对损害的血管有“修复”效果。
误区三:追求疗效滥用药
合理用药的第一原则是安全,但有人为了追求疗效以及快速见效,忽视了安全。比如儿童感冒时,家长将成人药减量给儿童服用,或者一定要求医生输液,认为这样好得快。
专家强调,儿童各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肝肾功能相对较弱,解毒功能也差,对药物具有特殊的敏感性,随意减量用成人药,剂量无法掌握,易造成毒性反应。口服、注射、静脉输液是给药的常见方式,从安全性来说,口服的安全性高于注射,注射的安全性高于静脉输液。静脉输液与口服药、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但它是侵入性、有创伤性的,不经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的不良反应可能要比口服药物多,轻者引发皮疹、头晕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心脏疾病发作等危险。是否输液,由医生依病情而定,要严格遵循“可口服不注射,可注射不输液”的原则。
文章插图
误区四:使用药品不得法
文章插图
误区五:别人能用我就用
有些老人听说阿司匹林可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卒中、心梗等,便自行去药店购买服用,服用一个月后发现拉黑便,原来是胃出血。专家提醒,人体存在基础水平、个人体质和疾病病情的差异,如果道听途说跟风用药,可能因错误用药掩盖病症而延误治疗,甚至对身体造成损害。
再比如,有些患者听说别人服用某个剂量的华法林治疗效果好,就擅自加量或减量服用。但是,华法林临床使用过程中不同个体间的稳定治疗剂量有着很大差异,最高和最低剂量之间甚至相差10倍以上,若服用剂量不足可导致血栓栓塞,而服用剂量过大则可增加出血风险,甚至危及生命。总之,若想参考他人的用药经验,最好先咨询医生或药师,看是否适合自身情况。
误区六:自行停药无危害
是药三分毒,很多人认为长期服用药物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所以在自我感觉病情好转或者症状减轻后,就马上停止服药。其实,自行停药的危害更大。
专家提醒,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尤其是感染性疾病,要有足够的疗程才能彻底控制感染。有些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要终身服药,不能随意停药。患者如果不规律服药,容易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加重,危及生命。
专家介绍,常见的不能突然停用的药物主要有:降压药,当血压降至正常后立即停药,血压可在短时间内大幅上升,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胰岛素,无故突然中断会使糖尿病病情很快加重,严重者可出现酮症酸中毒昏迷;抗心绞痛药,突然停用可导致更严重的心绞痛发作,甚至造成心肌梗死。
误区七:不良反应很可怕
很多人认为,不良反应多的药就是不安全的。专家强调,药品说明书中记载的不良反应很详细,并不是说药品质量不好,反而代表对该药的研究比较透彻;虽然医生和药师不能准确预测哪些不良反应会出现在哪个人身上,但能知道这些不良反应导致的后果,以及如何避免和救治。
- 创面|远离误区正确急救守护健康
- 难治性|肾病与用药都同,郑女士未再复发,万女士5大用药错误致其常复发
- 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用药,常见4个误区,若不避开,可能会导致血压失控
- 痛风发作|降尿酸治疗时机及用药注意
- 老年人|老年人如何安全用药?切记“四个避免”
- 狮子头|中药养生别跟风 用药需辨证
- 消毒剂|【安全用药】您注射胰岛素正确消毒了吗?
- 九亭医院|春节期间如何安全用药?听听九亭医院药师的3点建议
- 误区|远离这10个监测血糖的误区,才能帮你延缓糖尿病病情进展
- 血液学|同济医院周剑峰教授团队一项骨髓瘤研究,荣获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