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为何不立太子,而是拥立朱祁镇的弟弟为帝( 二 )


事实上 , 造成这一切的正是英宗本人 。 作为一个皇帝英宗实在是有愧于这个“英”字 。 身为帝王 , 没有军事才华却受人蛊惑偏偏要御驾亲征 , 葬送了二十五万大军和近百名朝廷重臣 , 他就是明国最大的罪人 , 他固然能够安然回国 , 战死的将士和死节的大臣们 , 却永远回不来了 , 英宗心里可觉得有愧?
于谦在朝中“无人”的情况下 , 挺身而出 , 坚持以北京城为倚仗 , 与瓦剌一决生死 , 拥立朱祁钰登基 , 体现了非凡的战略眼光和大明的担当 , 从来没有考虑过个人的生死安危 。 在这一点上 , 于谦的境界超越了无数帝王 , 足以名留青史 。

于谦为何不立太子,而是拥立朱祁镇的弟弟为帝
文章图片
于谦拥立朱祁钰 , 力挽狂澜拯救了大明
在于谦的力主之下 , 朱祁钰在危亡之际登基为帝 , 并授予于谦节制兵马的大权 , 把保卫北京的重任交给了于谦 , 随后又授其兵部尚书 , 让他拥有了守城所需的一切资源 。 正是在代宗的支持下 , 于谦得以带领北京军民 , 团结一心 , 与瓦剌展开了血战 。
尽管瓦剌骑兵彪悍勇猛 , 土木堡的大胜又给予了他们无穷的信心和斗志 , 但是大明的体量和战争潜力是瓦剌无法比拟的 。 当大明缓过这口气 , 稳扎稳打 , 在逐步的战斗与消耗之间 , 最先承受不住的反而是瓦剌 , 最终瓦剌久克不下 , 折损了大量精锐 , 不得不退兵北归 。 而北京城的守卫战 , 极大地消耗了瓦剌的实力 , 这也导致太师也先最终决定放回明英宗 。
两个国家的较量 , 最终决定胜负是还是两个国家的战争潜力 , 这其中包括了人口、土地、生产能力、国家实力 , 与游牧民族相比 , 农耕文明最大的优势就是产出稳定、生产效率高 , 不象游牧民族那样要受到季节的限制 。 只要明朝没有重大失误 , 没有犯战略性的错误 , 打赢游牧民族是迟早的事 。
北京城高守坚 , 缺乏攻城器械和攻坚经验的游牧民族 , 想要打下北京城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 除非北京城自己先乱起来 。 而此时朝中以徐有贞为主的大臣力主南迁 , 假如当时于谦拥立朱见深为帝登基 , 一个两岁的孩子坐在龙椅上 , 不但没有起到安定人心的作用 , 反而会让群臣更加纷乱 , 于谦此举实在是形势所逼!
按照也先的战略部署 , 是想挟持英宗打下北京城 , 然后进入中原大肆抢掠 , 关口一开 , 后果不堪设想 , 不仅北京城会毁于点火当中 , 老百姓更会遭受野蛮的屠杀和践踏 , 瓦剌更会长驱直入 , 在中原腹地燃起烽烟 。 以瓦骑骑兵的高机动性 , 明国必然会疲于应付 , 最后导致极其惨烈的牺牲 。
所以 , 于谦明知拥立朱祁钰不合理法 , 但将江山社稷看得比天还大的他 , 还是毅然选择了挺身而出 , 他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凶险和由此带来的身死之祸 , 但正如他在《石灰吟》中所写的: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回望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 , 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 , 总有通挑重担的忠臣义士 , 总有舍生忘死的勇烈之士 , 总有不甘屈服的铮铮铁汉 , 总有慷慨赴死的大气从容 , 他们把名字永远地留在了华夏史册上 , 名垂千古!

于谦为何不立太子,而是拥立朱祁镇的弟弟为帝
文章图片
所以 , 于谦没有按照朱祁镇的意思 , 没有拥立朱见深为皇帝 , 既是形势所逼 , 也是他一颗忠诚为国之心 , 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所做出的正确选择 。
事实上 , 于谦拥立朱祁钰 , 对朱祁镇的打击是致命的 。 当他在瓦剌的囚牢中 , 听到明朝另立新君的消息 , 他感觉到自己被大明抛弃了 , 所以在经历南宫之变重新登基之后 , 他第一件事就是杀掉于谦以泄“私愤” , 随后又将朱祁钰害死 。 做完这一切之后 , 他的内心会不会好受一点?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于谦为何不立太子,而是拥立朱祁镇的弟弟为帝】成化元年 , 也就是1465年 , 太子朱见深即位 , 是为明宪宗 。 他即位后的第一件事 , 就是为被父亲冤杀的于谦平反 , 京城百姓闻之 , 奔走相庆!公道 , 终究还是在百姓心中啊!于少保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