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为何不立太子,而是拥立朱祁镇的弟弟为帝

明正统十四年 , 明英宗朱祁镇受太监王振所蛊惑 , 带领大军御驾亲征瓦剌 。 在临行前 , 他立朱见深为太子 , 此时朱见深才两岁而已 。 英宗此举 , 并不是什么忧患意识 , 因为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会败得如此之惨 。
通常来讲 , 历朝历代的皇帝 , 凡是开国皇帝 , 都是比较能打的 , 而此后接位的承平之君 , 基本上没有军事才华很出色的 , 往往是一代不如一代 。 明太祖朱元璋堪称一代名将 , 起于阡陌 , 以白衣之身驱逐蒙元 , 建立了大明帝国 , 可英宗是哪里来的勇气 , 以为自己能够轻松地扫平瓦剌?

于谦为何不立太子,而是拥立朱祁镇的弟弟为帝
文章图片
明英宗大败导致了明朝的危机
明英宗率领举国最精锐的部队 , 原本想毕其役于一功 , 击败时常犯边、越过长城的瓦剌部落 , 没想到却在土木堡为瓦剌大军围杀 。 二十五万大军死伤殆尽 , 是明自立国以来对外战争中败得最惨的一次 , 明英宗这才发现 , 他眼里一击即溃的瓦剌 , 战斗力竟然如此顽强 。
在太师也先的指挥下 , 瓦剌对这支劳师远征的明军部队展开了猛烈的进攻 , 不仅仅将明军击溃 , 还意外地俘虏了明军的最高主帅明英宗!俘虏一国之君在历朝历代的战争史上都极为罕见 , 所以也先没有杀掉明英宗 , 反而视其为奇货可居 , 准备挟持英宗来继续进攻明朝 。 而土木堡的大败 , 也让明朝迎来了最大的危机
土木堡将明军最精锐的部队全部葬送 。 此时的明军 , 其兵势承袭开国那支战无不胜的强军 , 战斗力并不差 , 问题是明英宗不懂军事 , 在王振的瞎指挥下 , 打得毫无章法乱成一团 , 损失惨重 。
明军中最为精锐的是“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 这是明军之中装备最好 , 战斗力最彪悍、训练水平最高的部队 , 是明军精锐中的精锐 , 却在这一役中全军覆没 。 它对明军士气的打击是致命性的 。
明英宗御驾亲征时 , 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近百名重臣随从出征 , 这些重臣都是明朝的政治精英、朝廷砥柱 , 在此战中全部战死 , 所造成的人才断层是明朝的重大损失 , 很长时间都没有恢复过元气 。
除了以上的损失之外 , 明英宗被瓦剌挟持 , 先后游窜到大同北京等地 , 要挟守城明将开门献城 , 虽然始终没有得逞 , 却让大明上下士气低迷 , 陷入了亡国破家的绝境 。 英宗的孟浪之举 , 最终导致大明陷入了立国以来最大的危机 。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 , 必然会气得吐血!

于谦为何不立太子,而是拥立朱祁镇的弟弟为帝
文章图片
于谦拥立朱祁钰是形势所逼
于谦最终被英宗处死 , 最大的罪状就是他拥立朱祁钰登基 , 所以英宗复辟之后 , 第一个就拿于谦开刀 。 站在帝王的角度 , 这样做并没有错 , 但是在英宗被俘时 , 于谦力主让代宗登基 , 却是当时情况下唯一的选择 , 可以说于谦此举挽救了整个大明江山 。
于谦并非不知道这样做的凶险性 , 但他还是选择这样做了 。 于谦是站在整个国家安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 , 英宗却是站在维护皇权威权来看问题 , 不同的地位决定了思考角度的差异 。 我们无法指摘两个人的做法到底哪个是正确的 , 但是老百姓的心里自然有一杆秤 。
土木堡之变后 , 瓦剌挟大胜的余威 , 兵临北京城下 。 北京是大明的北大门 , 只要北京城一下 , 整个中原将无险可守 。 当年明成祖朱棣将国都由山温水软的金陵迁到苦寒之地的北京 , 就是出于“天子守国门”的考量 。 一个国家的都城被攻陷 , 那么这个国家离败亡也就不远了 。 皇帝被俘 , 城内人心惶惶 , 北京城已经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 这是于谦拥立朱祁钰登基的现实环境 。
英宗北征前立朱见深为太子 , 然而朱见深此时仅仅两岁 , 哪能担得起皇帝的重任!最多就是个象征性的意义 。 此时要迅速稳定人心和北京城内动荡的局势 , 显然朱见深并不是个好的选择 。 偏偏朝中不能没有皇帝 , 在这种情况之下 , 英宗唯一的弟弟就成了最后的选择 。
英宗确实没有战死 , 也没有被瓦剌杀死 , 但谁又能想到瓦剌会将英宗释放呢?坦白地讲 , 明国已经放弃了英宗 , 选择另立新君是必然的选择 , 无非就是立朱见深还是朱祁钰的问题 。 在京城人心惶惶 , 大臣建议迁都、实际上就是南逃的情况之下 , 2岁的朱见深显然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 而于谦拥立朱祁钰 , 其实是满朝文武共同的选择而已 , 最终的过错却让于谦承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