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夷陵是东吴最后一道屏障,陆逊已经退无可退,真是这样吗?( 二 )



有人说夷陵是东吴最后一道屏障,陆逊已经退无可退,真是这样吗?
文章图片
二为巫峡 , 自今重庆市巫山县城东大宁河起 , 至巴东县官渡口 。 “其间首尾百六十里 , 谓之巫
峡 , 盖因山为名也 。 ”三为西陵峡 , “峡长二十里 , 层岩万仞 。 ”其西又有黄牛滩、狼尾滩、流头滩等峻险之地 , 《宜都记》曰:“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 , 至峡口一百许里 , 山水纡曲 , 而两岸高山重嶂 , 非日中夜半 , 不见日月 。 绝壁或千许丈 。 ”夷陵的地理位置正处于西陵峡的东口 , 《太平寰宇记》卷147曰:“西陵峡 ,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 。 ”
杨守敬云:
“《舆地纪胜》引《荆州记》 , 自夷陵溯江二十里 , 入峡口 , 名西陵峡 , 长二十里 。 在今东湖县西北二十五里 。 ”
三峡数百里沿岸峰岭夹峙 , 长江受其拘束而河床狭窄 , 激流奔腾 , 间布险滩 , 舟船航行屡有败毁之灾 , 两岸道路亦崎岖难行 。
郦道元曰:
“自三峡七百里中 , 两岸连山 , 略无阙处 。 重岩叠嶂 , 隐天蔽日 , 自非停午夜分 , 不见曦月 。 ”
而夷陵之东 , 过荆门、虎牙两山 , 江面豁然宽广 , 水流减缓 , 船只行驶较为安全;陆路也进入地势开阔的平川 , 车马奔驰即抵达著名都市江陵 。
夷陵因为处在鄂西山地峡谷与江汉平原的交接地段 , 故而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 。 如胡三省所云:
“自三峡下夷陵 , 连山叠嶂 , 江行其中 , 回旋湍激 。 至西陵峡口 , 始漫为平流 。 夷陵正当峡口 , 故以为吴之关限 。 ”
如前所述 , 由于地形和水文条件的限制 , 蜀地军队沿三峡东行 , 不论是乘舟浮流还是步骑行走 , 都会受到峡江航道与沿岸山路的拘束 , 只能列为纵队依次前进 , 大规模的兵力无法展开 , 因此在峡口实施阻击可以削弱敌军的进攻力量 。

有人说夷陵是东吴最后一道屏障,陆逊已经退无可退,真是这样吗?
文章图片
如陆机《辨亡论》所言:
“其郊境之接 , 重山积险 , 陆无长毂之径 。 川厄流迅 , 水有惊波之艰 。 虽有锐师百万 , 启行不过千夫;轴舻千里 , 前驱不过百舰 。 故刘氏之伐 , 陆公喻之长蛇 , 其势然也 。 ”
刘备征吴兵出三峡 , 就是在夷陵地区受到陆逊的阻挡 , 大量部队迟滞在峡内 。
“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 , 立数十屯 。 ”
由于兵力无法集中到前线与吴军交战 , 处于被动的局势 , 最终被陆逊火烧连营 , 一举击溃 。 《三国志》卷2《魏书·文帝纪》曰:
“初 , 帝闻备兵东下 , 与权交战 , 树栅连营七百余里 , 谓群臣曰:‘备不晓兵 , 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 , 此兵忌也 。 孙权上事今至矣 。 ’后七日 , 破备书到 。 ”
有人说夷陵是东吴最后一道屏障,陆逊已经退无可退,真是这样吗?】夷陵之北接境于汉朝南郡属县临沮(治今湖北南漳县东南城关镇) , 即荆山附近的沮水、漳水流域 。 《南齐书》卷15《州郡志下》曰:“桓温平蜀 , 治江陵 。 以临沮西界 , 水陆纡险 , 行径裁通 , 南通巴、巫 。 ”其北方有路通往襄樊 。 “借荆州”后该地归属刘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