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主持改革,结果大相径庭,王安石和韩琦差了一百个吕惠卿


同样是主持改革,结果大相径庭,王安石和韩琦差了一百个吕惠卿
文章图片
熙宁八年 , 王安石变法正闹得满城风雨的时候 , 韩琦去世了 。 虽然韩琦也反对变法 , 但神宗得到韩琦去世的报告 , 也表示痛悼 , 亲自撰写碑额 , “两朝顾命定策元勋” 。 两次受遗诏确立接班人 , 这就相当于盖棺定论的官方评价 , 和我们今天的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等等类似 , 是定性的评价 , 而且评价非常高 。
用《新宋》里的话说 , 韩琦就是“相三朝、立二主” , 英宗和神宗父子登基的时候 , 都是韩琦主持的 。 仁宗无子 , 英宗小时候就被接进宫中养着 , 但一直没有立为皇子 , 最后是在韩琦的劝说下 , 仁宗才同意立为皇子 , 也就是作为皇嗣 。 仁宗去世后 , 朝廷上下人心不定的时候 , 韩琦正担任宰相 , 他劝说曹皇后拥立英宗 。
英宗短寿 , 登基仅仅四年就去世了 , 除了搞了濮议之外 , 其实也颇有变法之志 , 只是天不假年 , 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去世了 。 因为他去世的时候年龄不大 , 所以并没有注意立太子的事 , 但神宗是活着的儿子中最年长的 。 英宗去世前 , 仍然是韩琦担任宰相 。 英宗昏迷后 , 韩琦马上让人叫神宗入宫 , 神宗驾崩后 , 神宗灵前即位 。

同样是主持改革,结果大相径庭,王安石和韩琦差了一百个吕惠卿
文章图片
这其实是很危险的事 , 因为之前出现过皇帝突然昏迷 , 却又苏醒的事情 , 真宗、仁宗都曾经出现类似的情况 。 所以 , 有人问韩琦 , 你把神宗叫进来 , 如果英宗又没死 , 怎么办?韩琦说 , 如果出现那种情况 , 那就只能请他当太上皇了 。 这种想法在别的朝代也就算了 , 但在宋朝 , 就等于大逆不道 , 别人都不敢说 , 韩琦就敢这么说 。
韩琦还干了一件很出格的事 , 就是在他临终交代后事的时候 , 特意叮嘱家属 , 要薄葬 , 不培养金银珠宝之类容易招来盗墓贼的东西 , 最出格的则是 , 要求家属给他设七十二疑冢 。 这个事儿历史上有记载的 , 只有两个人做过 , 一个是韩琦 , 另一个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 。 可见韩琦和曹操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
《三国志》中记载 , 时人对曹操的评价是 , “治世之能臣 , 乱世之奸雄” , 这个说法其实用在韩琦身上也挺合适的 , 只不过曹操生逢乱世 , 最后成了奸雄 , 而韩琦生活在和平年代 , 政治稳定 , 所以他成了治世能臣 , 能够“相三朝、立二主” 。 最有意思的是 , 曹操进封公爵的时候 , 是魏公 , 之后又晋魏王 , 而到了宋徽宗时期 , 韩琦也被追赠为魏郡王 , 可见当时人也认为韩琦和曹操有相似之处 。

同样是主持改革,结果大相径庭,王安石和韩琦差了一百个吕惠卿
文章图片
韩琦知人善任的能力也很强 。 仁宗时期 , 西夏李元昊不断进攻宋朝西北边境地区 , 朝廷甚至有人提议迁都 , 韩琦当时正在担任陕西安抚使 , 他建议起用之前因为涉及朋党罪名而被贬知越州的范仲淹 , 之后他们俩都到陕西担任主帅夏竦的副手 。 但韩琦和范仲淹却并没有因此而相互包庇 , 在一些重要问题上仍然各执己见 , 但都是出于公心 。
最为典型的就是在对夏军的问题上 , 韩琦坚持强硬态度 , 主张主动出击 , 与夏军进行战略决战 , 一举击败夏军 , 以免战争旷日持久 , 糜耗财赋 , 范仲淹则认为夏军正在上升期 , 士气正锐 , 宋军应当以逸待劳 , 以守为主 , 等夏军锐气过去之后再反击 。 韩琦不听 , 结果导致好水川与定川寨两次大败 , 宋军与夏军的战争中出现过三次大败 , 其中两次都与韩琦有关 。 可见在军事上 , 韩琦和曹操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 之后 , 韩琦也逐渐接受了范仲淹的意见 。
西北战局基本稳定后 , 韩琦和范仲淹大受重用 , 被调任中枢 , 担任宰辅 。 当时宋朝开国已经八十多年 , 前期遗留下来的问题积累得很多 , 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充分暴露出来了 , 急需要改革 。 但改革就要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 所以没人主持 。 在韩琦和范仲淹担任宰辅后 , 就开始进行改革 , 史称庆历新政 。 但改革仅进行了一年 , 就因为记得以利益者的反对而中断了 。

同样是主持改革,结果大相径庭,王安石和韩琦差了一百个吕惠卿
文章图片
不过 , 到王安石变法的时候 , 韩琦作为主张变法的前辈 , 却并没有支持王安石 , 而是站在了对立面 。 近些年有些人喜欢用韩琦、文彦博、富弼、司马光等等这些人自己也变成了既得利益者来解释 , 其实不太合适 。 他们也并不是从个人利益出发 , 而是对时局有不同的看法 。 尤其是《新宋》等等穿越小说流行之后 , 这种看法更加谬种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