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朝后妃干政严重,为何明朝后妃多出自民间,清朝多来自贵族( 二 )


文章图片
明光宗朱常洛的生母王恭妃起初只是李太后慈宁宫的一个宫女 , “年长矣 , 帝过慈宁 , 私幸之 , 有身” , 随后王氏宫女被册封为恭妃 。
清朝干政后妃的出身主要有:
第一 , 蒙古贵族 。 如孝庄太后出身于蒙古贵族博尔济吉特氏 , 其父为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 。 蒙古诸部归附于清朝后 , 为了巩固统治 , 清朝皇室与蒙古各部世代联姻 。
蒙古科尔沁部落是最早归附清朝的蒙古部落 , 与清朝很早就建立了通婚关系 , 科尔沁部落博尔济吉特氏是清朝满蒙联姻的两大蒙古家族之一 。 “
从入关初至清末 , 清皇家与科尔沁蒙古仍一直联姻不断 , 这种长时间的连续性 , 为其他蒙古联姻部落所不能比拟” 。
清太祖征战初期 , 以征服和联合女真各部为军事重心 , 统一女真后 , 注重和蒙古部落联姻 , 他的14位后妃以女真女子为主 , 有2位侧妃为科尔沁蒙古博尔济吉特氏 , 此时女真女子地位高于蒙古女子 。
清太宗有名号的后妃共有15位 , 有7位为蒙古女子 , 称帝后册封的五宫后妃皆为蒙古女子 , 这时蒙古女子地位高于女真女子 。 “
蒙古女子地位的提高 , 与太宗积极拉拢蒙古各部共同抗明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 。 ”
第二 , 满族官宦世家 。 咸丰帝皇后钮祜禄氏父穆扬阿为广西右江道、懿贵妃父惠征为安徽徽宁池广太道、德宗隆裕皇后父为副都统桂祥、德宗珍妃父长叙为礼部左侍郎 , 干政后妃大多都出身于满族官宦世家 , 父祖曾在地方或朝廷做官 。
清朝选后妃注重血统、家世 , “其选阅之严 , 与明代委之宦寺 , 求之市井 , 而勋臣家禁不入选者迥异 。
故有清皇子之母鲜有出身微贱者 。 ”
顺治朝规定满、蒙、汉八旗官员之女都要参加三年一届的选秀女 。
乾隆朝又规定“各省驻防协领等官暨文官同知以下 , 武官游击以下之女不送
选” , 后来又规定各旗佐领属下的蒙古额鲁特及岁之女一同选送 。

明清两朝后妃干政严重,为何明朝后妃多出自民间,清朝多来自贵族
文章图片
嘉庆朝规定八旗满洲、蒙古护军领催以上女子 , 仍参加选送 , 拜唐阿、马甲以下女子 , 不必选送 。 “观清一代 , 绝大多数后妃都来自显赫之家 , 并且是选自上三旗八旗女子 。
从史料中可以看出 , 清朝的后妃大部分来自满族和蒙古族 , 以及一些汉军八旗和其他的少数民族女子 。 而一般民间女子尤其是汉族女子是不可能进皇宫 , 亦不可能封为妃嫔的 。 ”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 , 参政做官是男性的权利 , 广大女性被排除在政权之外 , 这是对女性政治地位和权利的不平等压迫与歧视 。
统治者对后妃参政作出种种限制 , 后妃干政被统治者视为女祸 , 但后妃干政不能被一概否定 。
封建专制皇权至高无上 , 无论是皇帝掌权 , 还是后妃掌权 , 本质上都没有太大区别 。 历史上不乏昏庸无能的皇帝 , 也不乏有政治功绩的后妃 。
明清时期统治者为加强皇权 , 严禁后妃干政 , 但封建专制制度的长期存在和发展使得后妃干政仍不能根本禁绝 。
宫廷中的后妃身处权力中枢 , 有着特殊的身份与地位 , 作为女性中有机会参与国家政务的少数人 , 对政治有着重大影响 。
后妃与政治有密切关系 , 后妃干政是对封建专制皇权的补充和强化 。 明朝没有出现临朝听政的后妃 , 但干政后妃的数量比清朝要多.
清朝干政后妃数量虽然比明朝少很多 , 但却出现了临朝听政的后妃 , 尤其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近半个世纪之久 。
明清后妃干政都对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 明清后妃干政的积极影响是主要的 , 对她们的政治能力和政绩应当肯定 , 同时也要否定缺乏政治能力 , 个人私欲膨胀 , 进而对政治产生了消极影响的后妃.
明太祖马皇后、明仁宗张皇后 , 清朝的孝庄太后、慈禧太后都辅佐了朝政 , 稳定了政局 。
明仁宗张皇后、明熹宗张皇后 , 清朝的孝庄太后都稳定了皇位继承 , 确保皇位继承人顺利继位 。 明朝的李太后和清朝的慈禧太后都支持改革变法 , 挽救了统治危机 。

明清两朝后妃干政严重,为何明朝后妃多出自民间,清朝多来自贵族
文章图片
清朝的隆裕太后颁布清帝退位诏书 , 促使清帝退位 , 结束了封建帝制 , 功绩巨大 。
明宣宗孙皇后争夺皇后之位 , 阻止皇位继承和支持复辟政变 , 明宪宗万贵妃、明神宗郑贵妃都严重危害了国本 , 纵容外戚宦官 , 她们的活动造成了政局动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