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秀导师:爱豆「再就业」的必然选择

首席观点:纵观选秀变化,纵观导师类型发展,你会发现再怎么冒险博出位,节目组选“导师”尤其是专业方向的导师,也一定是选能担得起的。不变的规则下,导师的面貌却确确实实越来越不同了,年轻化是一方面,这种选秀速度,导师揠苗助长是没办法的事,但除了年轻以外,选择当“导师”的他们身上还包含着许多的不同。作者 | 大大q同学 编辑 | 江屿
想来爱豆届内卷得也挺厉害的,可以算作是内娱“爱豆元老”的“归国四子”,已经轮番上节目当过了导师。按内娱选秀节目的频率,没有当过导师的都要被粉丝督促业绩了。而第一个吃螃蟹的张艺兴PD说着“照这样的速度选秀,优秀的练习生根本不够”,节目组还是有能耐把各国已经出道的唱跳艺人全都挖进来,像力丸、赞多这样导师的老师级别人物,也来参加《创造营2021》了,别提那些在海外练习,中国公司顺应潮流大力培养的一大批练习生,已经参加节目参加成回了好几次锅的“回锅肉”。

选秀导师:爱豆「再就业」的必然选择
文章插图
沉寂多时的鹿晗再次出现在舞台是以《创造营2020》导师的身份
选秀导师:爱豆「再就业」的必然选择】然而专业能力强不一定等于有观众缘,最终出道的前几名“上位圈”选手,总有那么几个专业能力几乎没有,观众缘却意外爆棚的。
从已经出道的组合后续发展来看,高人气选手基本就按照这两类分成两条路径,专业能力强并且身居高位的会投身进又一轮选秀中,成为PD或导师,而虽然实力不佳但观众缘爆棚的,则成为了综艺节目的常客。
他们这两类选手也始终背负着“配不配”的争议,当导师的会被质疑,怎么才出道就可以当导师了?当综艺咖的会被质疑,TA根本没有能力,怎么配拿这样的资源?
要说惨,还是那些观众缘和实力都还可以,加起来就很平平的选手,即使出道了,也容易被忘记,倒不如背负着争议。
再来说“争议”。实力不佳但观众缘爆棚面临争议是必然的,比如到现在杨超越出道究竟是民选还是最后资本游戏,两方都各执一词。但为什么有能力又有实力的也会面临争议呢?
也许因为,构成“专业能力”本身的因素现在已经足够复杂,当中的家庭背景,训练时长,眼界等都是他们作为“人化商品”中无法被标准化看待的人格部分。
纵观选秀变化,纵观导师类型发展,你会发现再怎么冒险博出位,节目组选“导师”尤其是专业方向的导师,也一定是选能担得起的。不变的规则下,导师的面貌却确确实实越来越不同了,年轻化是一方面,这种选秀速度,导师揠苗助长是没办法的事,但除了年轻以外,选择当“导师”的他们身上还包含着许多的不同。

选秀导师:爱豆「再就业」的必然选择
文章插图
选秀古早时代:决定选手命运的导师
导师的reaction从来都是节目组设计的“小心机”。《超级女声》时代,导师专业度和权威性更高,他们对于选手的命运,是有着决定权的,他们更像是选手的伯乐,那时候,导师之间为一个选手的去留打架是精彩的戏码。
2009年,如果不是沈黎晖,唱歌跑调的曾轶可很可能根本出不了沈阳赛区,如果不是与沈黎晖意见相左的包小柏愤而离席,表示“曾轶可留他就走”,已经在走下坡路的《快乐女声》恐怕也难以重新创造收视辉煌。
可能到现在,这样的“离席门”已经挑逗不起观众太大的兴趣,同一节目上的导师本身就要恪守“爱豆准则”,当得小心翼翼,生怕被说不和。而在那时候,虽然观众对沈黎晖和包小柏都没有太大的认知,但他们作为音乐人,在观众心中就是专业的代表,都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外行最喜欢看的,还是内行为了门道而起的热闹。

选秀导师:爱豆「再就业」的必然选择
文章插图
“包小柏离席门”之后,沈黎晖也不再担任评委,而是退到了只发表意见的大众评审团,但节目组很快嗅到了导师打架这种精彩戏码的吸引力,选择了将争议留下来。
他们选择了在创作层面更突出,显然更会欣赏曾轶可的高晓松来接棒沈黎晖,后来从曾轶可出道,到后续的发展,高晓松都帮了不少忙。
和今天表面上说“创始人决定出道位”,实际由资本决定最终结果的状况不同,《超级女声》《快乐女声》这类节目是分赛区评委决定权大,全国决赛就基本真的看人气了。很多时候选手的争议也会在导师的评价里体现,观众看“导师打架”戏码,实际上是看偏向于观众的导师和偏向于专业的导师之间的拉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