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谨慎,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有什么不同?
#三国风云录#
在三国时期 , 有一对绝妙的对手 , 那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 。 在《三国演义》中 , 为了突出两人智慧的碰撞 , 让他们从街亭之战就开始了交手 。 当然 , 司马懿在诸葛亮的面前 , 始终落于下风 , 几乎是屡战屡败 。 不过在现实中 ,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交手是从他的第四次北伐开始的 。 在诸葛亮的最后两次北伐中 , 司马懿成为曹魏的中流砥柱 , 死死顶住了诸葛亮的攻势 。 最终 , 诸葛亮壮志未酬 , 怀着遗憾病逝于五丈原的军中 。 不过 ,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 这些特点也十分耐人寻味 。
文章图片
一、被部下质疑的统帅 。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都是从文职转为统帅的 。 他们一个跟随刘备 , 以丞相执掌军权发动北伐 。 一个是曹操手下 , 历经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君主成为关陇军团的主帅 。 因此 , 他们的军事能力遭到了部下的质疑 , 经历了相似的场面 。
对诸葛亮意见最大的是他手下最强的将领魏延 。 魏延作为刘备亲手提拔的汉中太守 , 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 。 他骁勇善战 , 善养士卒 , 在诸葛亮的北伐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 可是 , 诸葛亮对于魏延的能力并不十分认可 , 在使用中予以保留 。
文章图片
在北伐时 , 魏延多次向诸葛亮建议 , 说想要自己率领一支人马 , 独立攻打占领潼关 。 这样等诸葛亮的主力到来后 , 潼关以西就会一鼓而定 。 但是诸葛亮认为魏延的建议太冒险 , 没有采纳 。 在街亭之战中 , 诸葛亮又不采纳大家的建议 , 不用魏延守街亭 , 而是派了纸上谈兵的马谡 。 这使得街亭之战遭到惨败 ,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也因此失败 。
因此 , 魏延对诸葛亮十分不满 。 虽然诸葛亮对魏延十分优待 , 他在诸葛亮的手下担任先锋大将 , 当刘琰和魏延发生冲突时 , 诸葛亮还偏向魏延处罚了刘琰 。 可是 , 魏延一直认为自己不得重用 。 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没有得到施展 ,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诸葛亮太胆怯了 , 不敢冒险 。
文章图片
而对司马懿意见最大的是他手下的重要将领 , 位居曹魏五子良将的张郃 。 张郃是曹魏关陇军团的骨干将领 。 他是跟随曹操的老将 , 活跃在曹魏的各个战场 。 在曹魏建立后 , 他作为硕果仅存的五子良将 , 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在诸葛亮发动北伐后 , 张郃就转战关陇战场 , 成为诸葛亮的劲敌 。 在街亭之战中 , 他在极端不利的状况下 , 千里赴援 , 打败马谡解救了陇西危局 。 在陈仓之战中 , 又是他率领援军迅速增援 , 使得诸葛亮被迫撤退 。
文章图片
但是 , 在张郃这样一员良将的眼中 , 司马懿也是一个胆怯之人 。 在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期间 , 张郃与司马懿发生了一连串的冲突 。 他对司马懿的指挥倍加指责 , 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 他针对司马懿总是尾随在诸葛亮的身后 , 当诸葛亮挑战的时候却闭门不战的行为 , 认为是司马懿过于谨慎的表现 , 并认为这样做会影响军心士气 。
不过司马懿和诸葛亮一样 , 他并没有受部下的影响 , 依然我行我素 。 这使得司马懿的部下就算是张郃战死后 , 还是认为司马懿太胆怯 。 在诸葛亮百般挑衅的情况下 , 司马懿只能千里上表 , 请求出战 , 借用皇帝的旨意来压制部下的骚乱 。 在诸葛亮病逝撤军时 , 司马懿被蜀军的佯攻吓退 , 还留下了“死诸葛吓退活仲达”的笑话 。
文章图片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人都被部下认为胆怯 , 这种巧合耐人寻味 。 难道谨慎小心是优秀统帅的共性 , 以至于达到被部下讥讽的程度?不过 , 我们如果从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军事生涯来看 , 他们的谨慎是有所不同的 。
二、诸葛亮的谨慎是受条件所限 。
诸葛亮被魏延认为胆怯 , 主要是没有采纳他的奇袭计划 , 将自己的兵力分散开来 , 分路进攻 。 但是 , 我们如果看看诸葛亮指挥过的战役 , 就会发现 , 他并不是不敢分兵作战 。 在诸葛亮率领张飞、赵云入川的时候 , 他就曾经将军队分为数路 , 分别从内水、外水等处进军 , 会合于成都 , 协助刘备夺取了益州 。
- 诸葛亮|诸葛亮的墓为何千年来无人敢盗?刘伯温:所有事都在他的谋算之中
- 跟犹太人学做生意:想赚钱,就多和一种人打交道,多赚一种人的钱
- 《大秦赋》不止演员像兵马俑,道具也和博物馆里摆的一样一样……
- 抗日第267期:广东,被日军抓住的六指兵,妇儿和婴儿
- 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曾向洋人借款,他们为何专门借那种利息高的
- 汉朝公主去波斯和亲路上意外怀孕,索性就地建国,如今成中国领土
- 宋代太学管理: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给后代以很大影响
- 明朝最后的战神,打得顺治帝想和他平分天下,名字听着很耳熟
- 高祖和太祖,通常用在开国皇帝身上,略有区别
- 诸葛亮在五丈原究竟所患何种疾病?现代医学分析后给你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