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会长李宗浩:普及心肺复苏刻不容缓( 二 )


《复苏》的出版 , 首先是希望能在更多人群中普及心肺复苏知识 , 但文字的传播效果有限 ,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关注到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 发挥企业的作用 , 聚合全社会的力量 , 进一步把规范的、标准的心肺复苏科普内容以视频、影片的方式 , 通过户外广告、网络等多种平台传播出去 , 惠及群众 。
普及心肺复苏刻不容缓
如今 , 我国猝死抢救成功率不高 , 与心肺复苏的普及和心脏除颤器(AED)的推广不足有直接关系 。 因此 , 李宗浩指出 , 对公众进行心肺复苏规范培训刻不容缓 。
《中国经营报》:我国心肺复苏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现阶段心肺复苏普及情况如何?
李宗浩:现代CPR和AED虽源于欧美 , 但中国对此的研究及实践应用基本与其同步 。 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曾拍摄过科教影片 , 系统介绍了CPR技术 。 2018年 ,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联合中华护理学会 , 发布了《现场心肺复苏和自动体外心脏除颤技术规范》标准 ,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依据此标准开展了心肺复苏培训 。
中国政府对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的普及十分重视 。 2018年 ,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委托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开展心肺复苏技术培训 , 以提高心源性猝死抢救的成功率 。 此外 , 2019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 , 要引导居民学习掌握心肺复苏等自救互救知识技能 。
所以 , 无论是从理论、实践还是政府支持层面来看 , 中国心肺复苏的发展都正处于一个最为有利的时期 。 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壮大心脏猝死抢救力量 , 努力夺回那些不该失去的生命 。
然而 , 在院外急救领域 , 国内抢救成功率不到1%;在落后地区 , 成功率则更低 。 经过心肺复苏培训合格的公众甚至不到全国人口的千分之一 。 目前国内心肺复苏领域 , 病患的抢救空间仍十分巨大 。
《中国经营报》:中国急救学科开始的时间并不晚 , 为何现在心肺复苏抢救率不理想?
李宗浩:心肺复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 经过近60年的发展其技术和科学性已经逐步完善 。 在我国 , 中国医学救援协会、中国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和各级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心肺复苏的宣传和教育也有多年的历史 。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 , 目前我国院外心源性猝死生存率低 , 这与我国的院外“第一目击者”CPR实施率远远低于欧美国家密切相关 。
此外 , 我国CPR实施质量相对于欧美国家也有较大差距 。 研究显示 , 我国心脏猝死患者在接受“第一目击者”实施的CPR后 , 生存率较未实施CPR患者并无显著改善 。 由此可见 , 除法律、文化、科普和传播等因素外 , 我国心肺复苏质量低下的最重要原因是缺乏CPR规范培训 。 而AED在我国的应用则更少 , 不会用、不敢用依然成为限制AED应用和普及的桎梏 。 确切地说 , “免责”没有得到解决 。
《中国经营报》:你认为 , 应该从哪些方面推进心肺复苏的普及?
李宗浩:在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快速的当下 , 我们要思考 , 在院内 , 如何使胸痛中心发挥作用;在医院外 , 如何切实做好心肺复苏 。 同时 , 要发挥企业的作用 , 聚合全社会的力量普及心肺复苏知识 。
对于AED的推广 , 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有关AED设置及管理标准 , 并有序地推动执行 。 采用强制性的措施 , 着力提高AED的普及率 , 更加科学规范指导AED铺设和使用 , 即国际上通称的PAD 。
同时 , 要将院外和院内急救进行紧密结合 , 打通急救“生命链” 。 重视第一现场 , 强调电话指导心肺复苏术 , 将关口前移 。 利用军队、地方等各种医疗资源 , 打造“平战结合”的立体救援体系 。 希望能够以试点的模式建立院外和院内的急救固定机制 , 并逐步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