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癌症治疗指南,能给我们多少底气

“我什么时候可以好 , 可以不吃药 , 我想当妈妈 。 ”“咱一定会好 , 你是我依从性最好的患者 , 你要相信我 。 ”这是一位上海肿瘤医生和患者的对话 。
“手术很顺利 , 看完术后病理我却笑不出来了 。 我知道这台手术做得有多辛苦 , 但术后没多久 , 肿瘤就肺转移了 。 除了化疗 , 一线二线免疫治疗 , 国内国外方法全部用过 , 可她还是走了 。 到现在 , 我还在纠结这3年的治疗是不是值得 。 ”这是一位肿瘤专科医生的独白 。
癌症治疗 , 正触碰着众多家庭脆弱的神经 。 如何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案 , 挽救更多生命?怎样尽可能减少痛苦 , 保护患者尊严?当癌症进入“慢病模式” , 多少家庭面临着是“放手一搏”还是“人财两空”的艰难抉择?随着医学进步 , 肿瘤治疗指南也在不断更新 , 这些技术进展又能带给人们多少勇气和希望?
兼顾证据与推荐级别
规范化也要考虑个体化
《指南》是医生的“口袋书”与“指南针” 。 4月23日~24日在京召开的“2021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指南会上” , 共有33部《指南》发布 , 其中23部更新 , 10部首次发布 。 据悉 , 这也是肿瘤领域临床治疗指南发布最多的一次 。
在会场门口 , 采访人员看到一大摞的“口袋书”整整齐齐码放在工作台上 。 “给我个袋子 , 我想挑一些需要的 。 ”一位肿瘤医生对工作人员说 。
“加强筛查、原研创新、规范治疗 , 这是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三大方向 。 其中 , 遵循临床指南、合理诊疗十分重要 。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李进教授在会议开幕式上说 , “不断发布并更新指南 , 就是为了及时地传递行业标准 , 规范我国肿瘤临床诊疗 , 让更多患者在治疗中获益 。 ”
据了解 ,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2016年开始出版指南 , 涵盖了常见恶性肿瘤诊治相关领域 。 过去5年 , 共发行近百万册 , 超过800名肿瘤学专家参与过指南编写 。
李进介绍了此次发布指南的特点:“中国地缘辽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 充分考虑医保覆盖、药物与治疗措施的可及性等问题 。 指南还将规范化与个体化进行融合 , 体现了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念 。 ”
大规模随机对照的高级别临床研究证据 , 是制定指南的关键依据 。
据了解 , CSCO诊疗指南证据类别分为五种:高水平的1A、1B类证据;稍低水平的2A、2B类证据;较低水平的3类证据 。
其中 , 1A、1B类证据都是基于严谨的分析和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1A类证据的专家支持率超过80% , 1B类证据专家支持率为60%~80%;水平稍低的2A、2B类证据是来源于一般质量的分析、小型随机对照研究、设计良好的大型回顾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 。 2A类证据专家的支持率超过80% , 2B类证据专家支持率为60%~80% 。 较低水平的3类证据多来自非对照的单臂临床研究、病例报告、专家观点 , 这类证据专家无共识且争议大 , 支持意见小于60% 。
“同时 , 对证据的推荐级别进行归类 , 体现诊疗差异 , 兼顾治疗可及性 。 ”李进介绍 , CSCO诊疗指南推荐等级分1级~3级 。 其中 , 1级推荐的证据级別高 , 主要包括1A类和2A类证据 , 同时要求可及性好 , 如适应证明确、肿瘤治疗价值相对稳定 , 基本为国家医保所收录等 。 2级推荐证据往往级别较高、专家共识度稍低 , 主要有1B类和2A类证据 , 但可及性较差 。 如 , 有国内外随机对照的多中心研究提供的高级别证据 , 但未上市、国内无适应证、非医保或者效价比低 。 3级推荐的主要是临床实用但证据级别不高 , 包括2B类和3类证据 , 因为循证医学证据不足 , 但是专家组认为可行 , 疗效欠佳 。
指南|癌症治疗指南,能给我们多少底气文章插图
更多中国证据
强调药物可及性
早在20年前 , 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就已问世 。 2006年 , 该指南引入中国 , 并逐渐指导临床实践 。 “CSCO指南强调中国证据和药物可及性 , 不是照搬NCCN指南 。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晓实教授 , 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此次黑色素瘤诊疗指南的更新要点 。
“2008年 , 我国有了黑色素瘤诊断的专家共识 , 那时候只是个雏形 。 2009年 , 我们推出了诊治指南 , 并不断更新 , 成为规范治疗的基础 。 这些年CSCO指南纳入更多中国相关的循证证据 , 更加实用、本土化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郭军教授说 。
事实上 , 中国黑色素瘤患者与西方人群无论在基因组学、临床特征、治疗方案、预后上均有显著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