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少年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慷慨帮他的地主刘继祖后来怎样了?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 , 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 。 --雨果
一、朱元璋的痛苦记忆
身为中国古代"出身最寒苦"的帝王 , 明太祖朱元璋的十六岁那年 , 即公元1344年 , 却是他青春记忆里最苦的一页 。
就是从这一年春天起 , 一场空前的灾害席卷了江淮大地 。 先是从年初到春夏 , 当地久旱无雨 , 满眼都是枯死的庄稼 , 苦熬了几个月后 , 非但没盼来雨 , 却来了铺天盖地的蝗虫 。 蝗虫过后又是席卷州县的瘟疫 。

朱元璋|少年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慷慨帮他的地主刘继祖后来怎样了?
文章图片
要知道 , 就算之前几年相对风调雨顺的年景里 , 作为苦老百姓的朱元璋一家 , 二嫂三嫂甚至大姐夫全家都已贫病而死 。 这时摊上这么大的灾 , 当然也更顶不住 , 是年四月初六至四月二十二日 , 朱元璋的父亲、大哥、大侄、母亲先后亡故 。 原本贫寒却其乐融融的一个家 , 转眼间说没就没 。
正是这场痛苦的告别后 , 朱元璋与幸存的二哥大嫂等人 , 开始分散逃荒 。 他个人则是先入皇觉寺再投郭子兴 , "从乞丐到皇帝"的奋斗路从此启动 。 以这个意义说 , 这一刻 , 却是他人生里痛苦且重要的转折点 。
不过 , 就是在这场"转折"前 , 少年朱元璋却还有一道"坎儿":父母兄长的骸骨怎么安葬?
当时的朱元璋一家 , 就剩了几个幼子妇人 , 既没钱买坟地 , 更连棺材寿衣都置办不起 。 总不能让父母大哥曝尸荒野吧?朱元璋硬着头皮去求地主刘德帮忙 , 却被挨了一顿痛骂 。 正在走投无路时 , "刘德地主"的亲弟弟 , 同样"有点钱"的刘继祖看不下去了 , 慷慨划出了自己家的一块地 。 家里穷得叮当的朱元璋 , 又把仅有的衣物裹在父母大哥身上 , 这才总算让亲人们入土为安……
朱元璋|少年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慷慨帮他的地主刘继祖后来怎样了?】这一场人生变故 , 无论生活的残酷 , 还是世态的炎凉 , 短短几天 , 十六岁的朱元璋都已尽尝 。
而放在元末的大历史下 , 朱元璋一家的遭遇 , 更是元末社会的缩影 。 虽然一直到明朝年间 , 许多士大夫都在念叨着元朝"赋税甚轻" , 但享受这"赋税轻"特权的却都是达官贵人们 , 苦老百姓却在沉重的赋役下苦哈哈的熬 。

朱元璋|少年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慷慨帮他的地主刘继祖后来怎样了?
文章图片
元朝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 , 都是小民皆无盖藏 。 号称"富庶"的浙江 , 1334年的一场大灾 , 饥民就多达五十多万户 。 可元王朝的统治却日益赋税 , 国库的储备多被挥霍 , 老百姓赶上天灾 , 不但没人救 , 税赋照收不误 , 于是也就有了多少家破人亡的惨剧 , 比如朱元璋一家人 。
看过这一幕 , 也就不难理解 , 为什么号称"史上版图最大"的元王朝 , 突然就"挑动黄河天下反"了 。
在几年前云集了多名老戏骨的电视剧《朱元璋》里 , 以"铁汉"形象示人的朱元璋 , 给儿女们回忆起"借地殓葬父母"的那一幕时 , 也是当场哭得稀里哗啦 , 叫太子晋王燕王们都跟着边哭边跪一片 。
而在真实的历史上 , 后来君临天下的朱元璋衣锦还乡 , 不但在这里重修了宏伟皇陵 , 还亲笔写了《大明皇陵之碑》 , 碑文里那句"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 可以说是一字一泪 。 可见 , 哪怕已登基称帝 , 十六岁那年的悲伤、耻辱、告别 , 依然在朱元璋心里 , 有着挥之不去的记忆 。
那么 , 在朱元璋这段"痛苦记忆"里仗义出手 , 帮助朱元璋"迈过人生一道坎"的邻居刘继祖 , 后来又怎样了呢?
二、痛苦后面的余音
以《万历野获编》等史料的记载 , 作为一位元末大乱里少见的厚道人 , 刘继祖的慷慨帮助 , 朱元璋也一直没忘 。 明朝立国后 , 刘继祖获封为"惠义侯" , 从此世代享受侯爵待遇 。 朱元璋更亲自执笔 , 写下了对这位"邻家大叔"的感恩:"尔发仁惠之心 , 以己沃壤 , 慨然见惠 。 "可以说 , 是一桩"好人有好报"的真实故事 。
但这段痛苦记忆对朱元璋的影响 , 却不止是"好人有好报"这么简单 。 可以说 , 是影响到了明朝国策国运的方方面面 。

朱元璋|少年朱元璋无力埋葬家人,慷慨帮他的地主刘继祖后来怎样了?
文章图片
首先是一桩"不太好"的影响 , 有了这一场"生离死别" , 从此朱元璋对于亲情 , 也就更加的看重 。 登上帝位后 , 更是制定了空前丰厚的藩王待遇 , 明初的藩王 , 每年可以领一万石禄米 , 郡王也可以有两千石俸禄 , 一个郡王的俸禄 , 就是正一品官员的二十倍 。 发展到明朝中后期 , 明朝的藩王宗室人数 , 膨胀到数万人 , 甚至每年输入京城的粮食 , 都不够养山西河南几个省的藩王 , 等于是巨大的财政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