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七年堵五次,尿毒症患者从外地追到深圳打通“生命线”( 二 )


“他走到哪 , 我就追到哪” , 他们是并肩作战的朋友、家人
血管|七年堵五次,尿毒症患者从外地追到深圳打通“生命线”文章插图
动静脉内瘘狭窄后 , 血管较窄 , 仅有少量血流可以通过 。
血管|七年堵五次,尿毒症患者从外地追到深圳打通“生命线”文章插图
经球囊扩张术后 , 狭窄的血管被成功扩开 , 血管内径增宽 , 血流量增大 。
4月21日中午 , 刘杨东为任先生实行了左上肢自体动静脉内瘘PTA微创手术 , 在一个小时之内 , 小球囊成功扩张阻塞的内瘘血管 , 没过多久 , 鲜红的血液汩汩流过原本如发丝般狭窄的内瘘 , 血流量能够满足血透要求 , 给任先生带来了生命的气息;当天下午 , 任先生就出院回到广州 , 第二天顺利进行了血透 。 这次手术再次为他解除了心腹大患 。
多年的诊疗 , 刘杨东与任先生之间早已建立起超越医患关系的情谊 。 对患者视如亲人的刘杨东说 , “虽然名义上是医患关系,但现在更像是并肩作战的朋友、家人” , 所以当刘杨东一听到任先生的内瘘出了问题 , 同样很焦急 , 希望能早日帮他进行治疗 。 “我是刘主任的铁粉 , 只要有感情 , 他走到哪 , 我就追到哪!” 术后正在观察的任先生爽朗地笑着说道 。 对透析患者而言 , 如果动静脉瘘维持良好 , 患者血液透析会比较充分 , 生活质量会得到很大改观 。 正因为有刘杨东的多次精准治疗 , 才让他的生命线得以保持通畅 , 所以 , 任先生非常敬重刘杨东 , 再三表示:“有刘教授在 , 让我很安心” 。
医共体联动 , 承载着患者生命的希望
“这不仅是龙岗五院的首例血管通路微创手术 , 刘教授精湛的技术更是打开了医共体在血管通路手术的新局面 , 也开创了患者从省城来到县区医院就医的先河 。 ”为积极推进“深圳大学附属华南医院-龙岗五院-社康中心”医共体建设实践 , 华南医院血管外科和龙岗五院外一科深度合作 , 成功完成龙岗五院首例血管通路微创手术 , 任先生从广州专程赶到深圳平湖做手术 , 也开辟了患者从省城到区县就诊的先河 。
“过去如果遇到这种血管严重狭窄的病人 , 我们只能用开放手术 , 将狭窄处截取下来 , 再重新进行血管吻合手术 , 这样不仅创伤大、恢复时间也较慢 。 ”龙岗五院外一科主任钟东表示 , 刘杨东教授与血管外科团队完成龙岗五院首例 “超声引导下内瘘狭窄球囊扩张术” , 此项技术的开展 , 标志着龙岗五院外科在血管通路的再造和维护方面迈上了新台阶 , 刘杨东教授开创了医共体在血管通路手术的先河 , 更为前来医院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血管通路维护 , 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
刘杨东教授提到 , 我国透析患者近80万人 , 其中有9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依靠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维持生命 , 一般每周2-3次 , 每次4小时 , 而血液透析需要长期的血管通路作为血液透析的保障 。 未来 , 华南医院血管外科也将深入区级医院、甚至到社康 , 推广血管通路的手术技术与维护 , 提高动静脉内瘘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水平 , 做到早期发现血管微小并发症 , 早发现早处理 , 减少内瘘功能失效 。
刘杨东教授提醒透析患者:“造瘘容易 , 养瘘难 。 透析是提高尿毒症患者存活率的主要办法之一 , 所以爱护内瘘要像爱惜生命一样 。 患者自己要注意血管内瘘的观察和管理 , 要定期做血管超声检查 , 尽早发现内瘘狭窄或者血栓 , 越早发现治疗效果越好 。 当血管狭窄小于2mm时 , 就会出现透析流量降低 , 此时患者一定要立即前往医院检查、处理 。 千万不能有‘凑合’的想法 , 这样不仅毒素清除效果不佳 , 还很可能造成内瘘血栓 。 ”
如何才能延长内瘘的寿命?
内瘘侧肢体不要佩戴手表或首饰 , 不能穿袖口过窄或过紧的衣服;
睡眠时尽量不要使内瘘侧肢体受压;
保持手臂清洁 , 透析当日穿刺部位避免接触水 , 防止感染;
禁止在内瘘侧肢体测血压、抽血或者输液;
养成每天自己检查动静脉内瘘是否通畅的习惯 , 检查包括静脉能否触及震颤、是否能听到血管杂音 , 如果发现震颤变弱或者消失 , 应立即联系医生 , 及时处理;
每三个月定期超声评估动静脉内瘘 , 做到早发现早处理 , 减少内瘘功能失效 。
_本文原题《七年堵住五次 , 尿毒症患者从外地追到深圳打通“生命线”》)
见习编辑 连博 审读 吴剑林 审核 曹亮 范锦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