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夜光杯 上海小吃

姚叔又在朋友圈晒出了他的创意烧卖 。 我家阿姨在这个春笋季节带给我满满一盒笋脯花生 。 好友傅萍则带我去尝春:那是一个充满春之气息的“乡间食集” , 艾草的清香弥漫在空气中 。
烧卖、笋脯花生以及艾草青团 , 无论哪一款都不可能在台面上惊艳亮相 , 有人不屑一顾 , 而我却钟情于它们 , 因为“乡土气”感动人 。
小吃|夜光杯 上海小吃文章插图
我至今记得多年前的一则芝麻糊广告——夜幕深沉 , 小巷深处传来“笃笃笃”的梆子声 , 一声悠远的叫卖:“吃芝麻糊……”莫不是我们这代人的心底还存在着对家乡味道深深的眷恋?家乡小吃朴实自然 , 犹如那芝麻糊广告的画面 , 卖的人不追求形式 , 吃的人不讲究俗套 , 吃到尽兴时舔舔碗底又何妨?
大饼油条粢饭糕、生煎锅贴豆腐脑 , 这些家乡小吃从来就是丰富我们早点的尤物 。 早年 , 菜场归来、上班途中 , 顺带就排在了油腻腻的大饼油条摊位前 , 付了钞票和粮票 , 把黑黢黢的竹牌子交给香烟不离口的大饼师傅 , 刚出炉的大饼又热又脆 , 筷子串起的油条还滴着油……
【小吃|夜光杯 上海小吃】那时 , 喝拷在搪瓷缸里的豆浆 , 嚼香喷喷的粢饭包油条 , 是极大的心理满足 。 记得我那去黑龙江插队的朋友在信里说:啃着窝窝头 , 太思念馄饨小笼和麻球了 , 什么时候回上海定要把家乡的小吃一样样吃个够……出门在外的游子向往着家乡小吃 , 竟把它作为一种感情的回归 。
插队的朋友早已从黑土地回到了上海 , 我们碰面时还会调侃她是否完成了一样样吃个够的夙愿?她居然说 , 熟悉的家乡味道已越来越淡 , 今后或许只能神往了……
可不 ,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了国际化的口味 , 面包蛋糕替换了大饼油条 , 牛奶咖啡麦片取代了豆浆泡饭清粥 。 我家周围就有四五家洋气的西饼店 , 唯独不见一家卖“四大金刚”的传统点心店 。 我想 , 对它们的怀念不止我一人吧?有时路过永和豆浆店 , 哪怕肚皮饱饱的 , 也一定要进门买根油条解解馋 , 尽管有人说这油条的口味不正宗 。
每个地域有自己的小吃特色 , 就像泡饭、烂糊面属于“上海胃”的专利 。 我的味觉记忆里也有两样父亲做的美味小吃:一碗是加了切碎的韭菜和虾米的蛋炒饭 , 还有一碟是红烧荷包蛋 , 照样浓油赤酱、香气四溢 。 如今的调味品尽管丰富多彩 , 我也无数次地如法炮制 , 可没法还原父亲的味道了 , 可见他带给我的是幸福的味觉和回味 。
上海是小吃王国 , 毕竟“四大金刚”以及生煎、小笼、烧卖都是土生土长的小吃 , 在成长的土地上施点肥 , 它一定会茂盛的 。
那天 , 傅萍和我每人点了一碗面 , 还添了几样跟着时令走的小吃 。 我发现店面虽不大 , 却充满了文艺范儿 , 小吃的价不高 , 却吃出了制作的精致 。 听到我们的赞美 , 林老板主动和我们聊起了他开店的初衷 。 交谈的内容大多淡忘了 , 但有句话令我印象深刻 , 他说有些东西弄丢后是找不回来的 , 他在努力重拾记忆中的美味小吃 , 尽量别让它们跑丢了 。 如果食客认可 , 他便觉得这一步走对了 。
我会告诉从黑土地回来的朋友 , 当有一天林老板、姚老板、王老板都在致力于重拾记忆中单纯的小吃时 , 无须“神往” , 它们回归啦!(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