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工匠变成“躬匠”,日本躲不开的历史进程

文|飞剑客
说到工匠精神 ,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和日本工艺 。 我们在接触互联网的过程中 , 听到了太多日本工匠精神的“神话” , 其实最初笔者领教到这个词还得从罗太君做手机说起 , 相传是从他的精神祖国日本那学来的;然后是美国人高晓松 , 在节目里大赞日本人工匠精神 , 几乎是谄媚的态度 。

日本|从工匠变成“躬匠”,日本躲不开的历史进程
文章图片

日本|从工匠变成“躬匠”,日本躲不开的历史进程
文章图片

日本|从工匠变成“躬匠”,日本躲不开的历史进程
文章图片
近一点的比如媒体上宣传的 , 煮饭几十年煮成了煮饭仙人 , 炸虾炸了几十年成了天妇罗之神 , 捏了几十年寿司捏成了寿司之神……种种技艺被做出来极致 , 就被叫做工匠精神 , 甚至日本政府也把鞠躬这个技术活做到了极致 , 给自己增添了“工匠民族”的美誉 。
非要把劳动者区分出等级的话 , 所谓匠人 , 大抵是几十年如一日地从事一项工作 , 每天都在努力思考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 并最终做出了成就的人 , 不然楼下大爷摊了40年煎饼也能叫煎饼之神 。
按照以上标准来看 , 这种几十年如一日又做出了成就的匠人无论在日本还是中国、德国、美国 , 全世界各国都是有的 。 但能把这些上升到文化精神层次的 , 唯独宣传的是日本人 。 比如笔者看过一个日本厨师做虾的视频 , 号称一百多道工序 , 光揪虾线的动作就剪出几十分钟;日本厨师做条鱼 , 做了四个小时 , 把鱼骨剔出来 , 反复的炸 , 划……作为一个土鳖 , 大言不惭 , 精深的文化咱暂时没水平看出来 , 倒是感觉很多步骤是为了繁琐而繁琐 , 对食物本身的味道并没有加成 。

日本|从工匠变成“躬匠”,日本躲不开的历史进程
文章图片
严肃来说 , 岛国人对于物的迷恋 , 执着于对物的挖掘 , 并赋予相当多的神秘主义的内涵 , 强调仪式感 , 是有其特殊历史缘由的 。 简言之 , 古代日本物产极其贫瘠 , 上至大名贵族 , 所能享用的东西尚且不多 , 丰臣秀吉还把吕宋壶当宝贝呢 , 更不用说被盘剥的平民了 , 终日劳作只能野菜充饥 , 所以人们特别珍惜食物和工艺 , 然后慢慢就把物品增加了“精神力量” , 一块豆腐和一双筷子都能被赋予上精神力高达 。
这种“崇物” , 与中国人“观物”和“造物” , 自然是有着很大的区别 。 就好像中国人更追求道和体 , 应用和术不必拘泥 , 但在传统日本人那里 , 很多从中国传入的东西 , 譬如茶道 , 刚传入时那一板一眼有严格规矩 , 日本人就全盘接受并永不改变 , 这也是“崇物”的体现 , 是对“物”这个自然对象本身的崇拜 。 由此还延伸出了“物哀”哲学 。
虽然后来日本人的资本主义在东亚地区率先得到发展 , 包括现在已经发达了半个世纪了 , 刻在民族文化基因的匮乏记忆许久没有摆脱 , 这种“崇物”的宗教仪式感也被保留下来 。 伴随着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原始积累以及战后接受大量制造业转移 , 无数中小制造业企业的春笋般地生长 , 长成几千家老字号 , 对物和技艺的迷恋与日俱增 。
加之社会阶层逐渐板结 , 导致很难实现阶层跃迁 , 在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以来 , 除去短暂的昭和前期日本人存在大量改行现象 , 多数时候一个日本人的出生、成长、死亡的整个过程 , 始终被置于集团的规范之中 , 各种集团活动强化了人们的忠诚意识 , 员工会义无返顾地对集团或企业尽忠 。 浸染在这种文化下的老一辈的日本人 , 把一辈子做一份工作、世代传承一份工作视为当然 。 这些是“工匠精神”的基础土壤 。
这里可以引申一下 , 日本的终身雇佣制 , 不仅仅是靠出台法律来维护“忠诚” , 也有一整套传统秩序在运作 , 一方面 , 员工被不断地忠诚规训不敢离职 , 另一方面企业也不敢裁员 , 当资本家需要提升竞争力 , 要断尾的时候 , 除了考虑法律 , 也会害怕舆论上背负裁员所带来的追究 , 只能靠重组来隐性裁员 。 这种管理模式和配套感恩的体系 , 是日本企业在工业上升时期的优势 , 也是互联网时代下行时期的负担 。
其实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 , 日本经济开始起步腾飞时 , 日本是全世界最大的造假和山寨国 , 基本上欧美各种流行产品都被日本山寨过 , 而且质量和口碑极差 。 七十年代后 , 日本人完成原始积累 , 开始在经济上领风骚后 , 日本制造终于在国际上风靡一时 , 不过这靠得也是几十年工业积累和日企管理模式 , 所谓的工匠精神这时只是历史和管理模式衍生的副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