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诸葛亮去世前后,刘禅杀了三位重臣,其一是刘琰,原因何在( 二 )


再一个反对北伐 , 同样是政治错误 , 蜀汉的立国之本就是北伐中原 , 兴复汉室 , 你叫蜀汉不北伐 , 那还叫蜀汉吗?刘禅同样是北伐政策的坚定支持者 , 这受益于诸葛亮与刘备生前的教诲 , 北伐是既定国策 , 不是李邈可以反对的 , 所以李邈的上书犯了两个政治错误 , 所以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了 , 李邈被刘禅下令诛杀 , 这已经是诸葛亮去世之后的事了 。
另外 , 李邈是益州人 , 属于益州本土士族 , 天生就是反对蜀汉政权的 , 也是蜀汉政权在政治上打压的那一批人 , 诸多原因加在一起 , 李邈被杀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

诸葛亮|诸葛亮去世前后,刘禅杀了三位重臣,其一是刘琰,原因何在
文章图片
杨仪
第三个被杀的人是杨仪 , 杨仪是诸葛亮丞相府的首席长史 , 也就是首席秘书 , 才能突出 , 人品稍差 。 如果杨仪人品好的话 , 估计诸葛亮的第一顺位接班人就是杨仪了 。 诸葛亮去世后 , 军政大权是暂时交给杨仪的 , 注意是暂时 , 只是让杨仪率领大军回到成都 , 诸葛亮自己的接班人信息与后诸葛亮时代的人事安排 , 早就由诸葛亮与刘禅决定好了 。
之所以让杨仪率军回成都 , 原因有两个:一是蒋琬不在军中 , 在成都 , 蒋琬是诸葛亮第一顺位接班人 , 没在成都只能让其他人代理一下了 。 二是当时军中资历较高且合适的人选只有杨仪 , 费祎当时资历太浅 , 姜维是降将 , 魏延不老实 , 其他也没有人能承担这个重任 , 所以让杨仪率军回师 。
因为杨仪的人品太差 , 喜欢斤斤计较 , 气量较小 , 当领导人要有容人之量 , 杨仪杀魏延这事就能看出诸葛亮没看错人 , 杨仪并不适合当领导 , 所以回到成都后 , 刘禅按诸葛亮的遗命没有给杨仪实际权力和较高官职 , 这让杨仪落差很大 , 本以为杀了魏延立功 , 又安全把大军带回成都也立功 , 再加上自己认为自己才能很高 , 所以杨仪本人的期望很高 , 以为自己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 结果不是 , 只给了一个虚职中军师 。

诸葛亮|诸葛亮去世前后,刘禅杀了三位重臣,其一是刘琰,原因何在
文章图片
后主刘禅
期望越大 , 失望也越大 , 所以杨仪很生气 , 到处发牢骚 , 对费祎说出了一些对蜀汉不满的话来 , 结果费祎转身就上报朝廷 , 刘禅听了就很生气 , 就把杨仪贬为庶民 , 并且流放到外地 , 好歹保了杨仪一条命 , 但杨仪可不这么认为 , 反而还向朝廷上书诽谤 , 所用的语气措辞激烈 , 刘禅就再次派人到流放地把杨仪抓过来 , 杨仪就自杀了 , 杨仪的自杀就是自找的 , 如果他能低调一些 , 也不会死了 , 刘禅起初还留了一命 , 但杨仪不珍惜还继续上书 , 能怪谁呢?
刘禅为什么要杀刘琰?
就一个罪名:诽谤君主 。 封建社会皇帝是至高无上的 , 刘琰怀疑自己的妻子与皇帝私通 , 无论这事是否真实 , 刘琰都得当这事没发生过 , 因为这事本身就是一个敏感事件 , 一旦公开 , 就涉及到皇帝的名声 , 刘禅虽然不聪明 , 但是也不糊涂 , 就是一个正常人 , 无论他有没有私通胡氏 , 他都不可能承认 , 不仅不能承认 , 而且还要以正名声杀了刘琰 。
刘禅不杀刘琰才叫奇怪 , 不杀刘琰不等于变相承认这事是真的了吗?刘禅能承认吗?虽然从刘禅后来的经历来看 , 小编认为刘禅没有做这事 , 但既然发生了 , 刘禅就得处理 , 并且这事完全刘禅个人自主处理 , 诸葛亮在前线征战 , 根本管不上这事 , 即使诸葛亮在朝中 , 也管不了 , 毕竟诸葛亮也不能和皇帝刘禅来争执 。
这事刘琰怪不了别人 , 只能怪自己 , 在建议社会的秩序下 , 没有任何法律制度能制约皇帝的 , 即使皇帝犯了错 , 犯了法 , 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 , 如果刘琰够聪明的话 , 就当这事没发生过 , 也许还能保住一命 , 但刘琰不够聪明 , 把妻子给休了 , 结果这事就抖了出来 , 最终要了他的命 , 刘琰还是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 最终死于自作聪明 。
诸葛亮与刘禅
诸葛亮去世后 , 蜀汉举国震惊 , 各地官员和百姓就想着到汉中为诸葛亮奔丧 , 但刘禅及时颁布了禁止 , 禁止所有人为诸葛亮奔丧 , 刘禅的本意并不是恨诸葛亮 , 或者对诸葛亮不满 , 而是如果蜀汉人人都去给诸葛亮奔丧 , 谁来办正事?谁来各司其职?蜀汉不是乱成一团了吗?
所以有人揣摩上意 , 以为刘禅恨诸葛亮 , 因为诸葛亮生前是权臣 , 权臣与皇帝历来就是有矛盾的 , 因为权力之争 , 所以安汉将军李邈给皇帝刘禅上了一疏 , 名字叫《丞相亮卒上疏》 , 内容大意就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