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和唐朝宰相制度的变化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博奕

江山易主 , 朝代更迭 , 历史的舞台上总是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 但皇权更迭不过是换汤不换药 , 刘家下台李家上 。 看每一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 如果看王室 , 倒不如看相权 。

汉朝和唐朝宰相制度的变化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博奕
文章图片
汉朝和唐朝宰相制度的变化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博奕】钱穆先生在《中国政治历代得失》中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唐代和汉代政府的不同之处 , 他是这样说的:“惟就王室论 , 皇位世袭法 , 永远无何大变动 , 只是朝代的更换 , 刘家换了李家 , 此等是并不重要 。 但就政府来说 , 其间变化则很大 。 政府中最重要者为‘相权’ , 因于相权的变动 , 一切制度也自随之变动 。 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 , 若以现在话来说 , 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 , 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 。 ”

汉朝和唐朝宰相制度的变化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博奕
文章图片
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 , 宰相下有副宰相、御史大夫 , 宰相掌握的是行政权 , 御史大夫掌握的是监察权 。 唐代则分三省六部 , 把相权分散于几个部门 ,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职权会合 , 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 , 而监察权尚不包含在内 。
当统治者限制了原本“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的一国之相后 , 反而更能放手去组建一个治国的精英团队 , 没有了权倾朝野的威胁 , 用起人来也多了分从容 。 唐太宗李世民在历代君主中 , 算得上一位杰出的领导者 , 尤其是有了三省六部的分立 , 他更能将“人得其位 , 值得其人”的用人理念运用得得心应手 。

汉朝和唐朝宰相制度的变化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博奕
文章图片
后晋刘昫在《旧唐书》中记述:“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 , 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 。 ’及如晦至焉 , 竞从玄龄之策也 。 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 , 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 ”李世民命宰相房玄龄与杜如晦共掌朝政 , 唐朝之规章法典多为其二人所制 。 房玄龄多谋略 , 但优柔寡断;杜如晦擅决断 , 取舍得当 , 是以人称“房谋杜断” 。
唐朝名相 , 前有房玄龄、杜如晦 , 后有姚祟、宋璟 , 玄宗前期著名的宰相还有卢怀慎、韩休、裴耀卿、张说等 , 他们或以清慎、或以才干、或以耿直、或以文学而知名 。 明君贤相齐心经营出一个辉煌灿烂的大唐 。 由相权变化知制度 , 由宰相人选见兴衰 , 开元贤相张九龄便是大唐由盛转衰的见证者 。

汉朝和唐朝宰相制度的变化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博奕
文章图片
相比于姚祟的通达时变和宋璟的刑赏无私 , 张九龄更像是一个勤政思危的老成务实者 。 “海上生明月 , 天涯共此时 。 ”名相佳句天下知 。 曾被史称“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的“当朝师表 , 一代词宗”张说称为“后出词人之冠”的九龄 , 文采风度俱佳 , 仿佛盛世大唐第一管理梯队的最佳代言人 。
然而 , 当君主由励精图治转为逸乐享受时 , 不惜犯雷霞之威、与阿党抗行的贤相便显得有些碍眼了 。 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被罢相 , 李林甫把持了朝政 , 这也成为唐代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 《新唐书》亦言:“罢张九龄 , 相李林甫 , 则治乱固已分矣 。 ”虽然当大臣向玄宗推荐宰相人选时 , 皇帝依然会问一句:“风度得如九龄否?”但已是舍本逐未了 。

汉朝和唐朝宰相制度的变化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博奕
文章图片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 , 先明后暗的玄宗在安史之乱后终于悔恨莫及 , 想起九龄慨叹不已 , “每思曲江则泣下” , 言道“蜀道铃声 , 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 , 他年卜相孰如之” 。 一个是“所不卖公器 , 动为苍生谋” , 另一个是口蜜腹剑、阴险狡诈 。 张九龄与李林甫的相位更迭 , 便是朝代兴衰的指向标 。
唐朝最初的相权分立摒除了宰相专权的弊端 , 然而 , 自李林甫始 , 加上后来的杨国忠 , 一人身兼数职 , 相权又开始集中于一人之手 , 权力集中导致的腐败成为王朝衰落的一大因素 。

汉朝和唐朝宰相制度的变化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博奕
文章图片
伏尔泰说:“国家的繁荣昌盛仅仅系于一个人的性格 , 这就是君主国的命运 。 ”或许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连释 , 君主的性格 , 决定着管理团队的人选;王朝管理者的性格 , 则影响着王朝的兴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