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十人九胃”?如何才能做好“守胃人”?

文/赵芳迪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2020年最新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显示 , 2020年全球胃癌新发病例数达108.9万例 , 其中有近一半的胃癌新发病例在中国 , 我国每天约有1022人死于胃癌 , 这意味着大约每分钟都有人因胃癌而失去生命 。
就在最近 , 吴孟达和廖启智这两位香港娱乐圈黄金配角 , 都因为胃癌离开了我们 。 从检查出患病到辞世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 。 痛惜之余 , 我们不免要问 , 为什么这么多人得了胃癌?为什么胃癌一发现就是晚期?
在2021年4月9日 , 第16个“国际护胃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主任丁士刚教授为我们科普了胃部疾病常识 , 分享了胃部“养护”经验 , 并且呼吁大家通过科学的医疗手段 , 早发现、早治疗、早获益 , 让大家远离胃病、远离胃癌 , 健康生活 。
《名医面对面》是由中国经营报社、智金未来联合拜耳中国推出的健康科普节目 , 通过与全国三甲医院的专家对话 , 就民众关注的健康话题 , 进行专业分析、权威解答 。
“十人九胃”?其实胃病离我们很近
丁士刚介绍 , 其实我们国家是胃病大国 , 我们常说的胃病包括胃炎、溃疡病、胃癌等 。 不仅是我们国家 , 包括日本、韩国 , 乃至整个东亚的胃病发病率都要比西方国家高很多 。 最主要的原因 , 一个是饮食习惯 , 另一个就是遗传因素 。 根据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显示 , 中国慢性胃炎高发 , 发病率高达50% , Hp感染率也在50%左右 。 很多人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上腹部隐痛、不适、反酸、烧心、嗳气 , 这些都是慢性胃病的典型症状 , 出现这些症状时你就有可能已经患上慢性胃炎了 。
丁士刚介绍 , 胃炎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 , 比较严重的是慢性胃炎 。 因为慢性胃炎又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 , 而萎缩性胃炎则是胃癌演变的一个中间环节 。 萎缩性胃炎由于胃黏膜的腺体减少 , 影响胃功能 , 如果没有及时去除诱因 , 再进一步发展后就会出现其他的肠化 , 异型增生 , 一直到胃癌 , 这样一个演变过程 。
此外丁士刚还强调 , 要重视幽门螺杆菌的危害 。 此前的观点普遍认为胃里的环境不适合细菌生长 , 但随着40年前 , 这种存在于胃中的细菌被发现后 , 关注度持续增高 。 因为研究发现 , 这种细菌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病甚至胃癌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 并且它在我国的感染率很高 , 大概有50%的人口为阳性 , 尤其是在沿海地区 , 胶东半岛、辽东半岛、福建、甘肃这些我国胃癌高发地区 。 丁士刚表示 , 一定要把这个细菌根除掉 , 这样才能预防它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
此外 , 由于当代年轻人饮食不当 , 饮酒、服药 , 生活节奏快 , 饮食、作息不规律 , 甚至患上幽门螺杆菌 , 都是导致胃炎甚至胃癌的原因 。 胃癌的成因有60%~70%是环境因素 , 所谓环境因素主要还是饮食因素 , 另外还有20%的部分是遗传因素引起的 , 但遗传因素并不是主导的 。 所以 , 健康的饮食、良好的饮食习惯 , 对我们保持胃部的健康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
【胃癌|“十人九胃”?如何才能做好“守胃人”?】0.5厘米厚的胃黏膜 , 是我们身体的“守胃人”
丁士刚表示 , 一般来说胃病通常发生在胃黏膜这一层 , 而黏膜层大概有0.5厘米厚 。 例如饮酒、食用辛辣食物、长期服用药物、患有幽门螺杆菌等 , 或者因为一些内源性的因素 , 例如十二指肠胆汁反流等 , 都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 。 正常情况下胃肠道黏膜一般3~5天就更新一次 。 但如果这个损伤持续存在 , 比如长期吃药、天天饮酒、天天喝浓咖啡 , 诱因不去除 , 胃的平衡状态被打破 , 恢复能力不如损伤能力大 , 那么胃黏膜就会受到损伤 , 而胃黏膜的保护通常采取预防或者用药两种途径 。 如果需要药物来进行帮助、辅助治疗时 , 医生通常会选择胃黏膜保护剂 。 目前胃黏膜保护剂主要有两大类别:一种是通过植物种提取的一些单体的药物 , 像替普瑞酮、吉法酯等 。 还有一种是化学合成的一些药物 , 像铝碳酸镁、硫糖铝这类的药物 。
根据诱因不同、病人的症状不同 , 可以选择不同的胃黏膜保护剂 。 比如出现反酸水、打嗝的同时还伴有口苦 , 这可能就又有酸的因素 , 又有胆汁的因素 , 这时选择铝碳酸镁这类药物可能效果更好一些 , 因为中和酸的作用更快一点 。
如果这些黏膜保护剂没起到作用 , 还可以用强一点的抑酸药 , 比如拉唑类的 , 奥美拉唑、埃索美拉唑、雷贝拉唑 。 如果不是特别严重 , 也可以用H2受体拮抗剂 , 替丁类的 , 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