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4月9日讯(通讯员 舒丽)4月9日是国际护胃日 , 又称国际养胃日 。 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 , 对人体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 近年来 , 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逐渐加快 , 导致胃病的发病日益呈现年轻化趋势 , 中年患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 。
长沙东大肛肠医院消化内科专家余仁贵介绍 , 胃病是许多与胃相关疾病的统称 , 起因大部分是由于无规律的生活造成 , 特别是一日三餐无规律 , 过分吃辛辣、过冷、过硬等刺激性食物 。 另外 , 高度精神紧张也是胃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 如司机、建筑工人、办公室白领等胃病的发生率都很高 。 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息肉等 。 一旦患了胃病 , 患者往往出现上腹胃脘部不适、疼痛、饭后饱胀、嗳气、返酸 , 甚至恶心、呕吐等症状 。
俗话说胃病“三分靠治 , 七分靠养” 。 胃就像一部每天不停工作的机器 , 食物在消化的过程中会对黏膜造成机械性的损伤 , 因此保持有节制的饮食是治疗胃病的关键 。 如何科学养胃对现代人来说 , 是一个需要学习的重要课题 。 余仁贵表示 , 科学养胃应做好以下几点:
1、饮食应定时定量
胃肠运动具有规律性和节律性 , 按一定时间产生饥饿和进行消化 , 胃排空一次约需4-5小时 , 所以每餐间隔时间应在4-5小时之间 。
我国民众的一日三餐习惯是非常符合消化生理的 。 饮食应该定时定量 , 无节制的胡吃海饮 , 容易导致或加重胃肠疾患 , 有些人因出差或工作忙时“废寝忘食” , 长此以往 , 极易打乱消化规律 , 一旦犯病将得不偿失 。
2、避免过饥过饱
过饥:当腹部出现咕噜声时 , 说明腹中已经空虚 , 需要进食了 , 这就是医学上的“饥饿收缩” , 若“饥饿收缩”超过半小时以上 , 仍未进食 , 反而会出现不觉饿的感觉 , 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饿过了头” , 久之胃肠功能发生紊乱而产生疾病 。
过饱:胃有一定的容量 , 如果吃的过饱 , 超过胃的容量 , 会使胃的收缩性减弱 , 会引起伤食、消化不良、胃扩张等疾病 。 理想的吃法应当是不让胃饿过头或不让胃撑的过饱 。
3、细嚼慢咽
胃是磨碎食物与初步消化的器官 , 因此食物会在胃里停留一定的时间 , 藉由胃的蠕动与胃液消化 , 将大颗粒食物转化为小颗粒 。 小颗粒食物分解成小分子 , 顺利通过消化道黏膜而进入血液 , 其他大分子就只能变成粪便排出 。
4、多食蔬果 , 少食荤腥、辛辣刺激
荤腥食物中纤维含量较少 , 在胃肠道中运行缓慢 , 容易积存引起便秘 , 蔬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 , 并能刺激肠道增加蠕动 , 使排便通畅 。 所以多食蔬菜 , 戒吃辛辣、油炸、烟熏食物如烧烤等 , 不吃过酸、过冷等刺激强烈的食物 , 不饮酒 , 少饮浓茶、咖啡等 。
5、注意保暖
春季温差变化大 , 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 , 适时增添衣服 , 夜晚睡觉盖好被褥 , 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
6、饭后不宜立即躺下或做剧烈运动
饭后即卧 , 容易减缓肠道蠕动 , 延长消化过程 , 饭后稍加运动 , 可助食物下行 , 有利于消化 , 肠胃病人要结合自己的体征 , 加强适度的运动锻炼 ,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 减少疾病的复发 , 促进身心健康 。 但不宜进行剧烈运动 , 因饭后是消化过程的高峰期 , 需大量血液供应胃肠道 , 如剧烈运动使血液供应分散到肢体、肌肉 , 影响正常消化功能 。
7、保持心情愉快 , 注意劳逸结合
胃病发生与人的情绪、心态密切相关 。 焦虑不安、烦躁恼怒 , 容易出现食欲减退、腹胀疼痛、腹泻或便秘交替等症状 , 还会导致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加重或复发 。 因此 , 保持精神愉快及情绪稳定 , 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刺激 , 对预防胃病有很好的效果 。
【消化|国际护胃日 消化内科专家教你如何科学养胃】长沙东大肛肠医院提醒 , 胃是人体的重要的消化器官 , 胃好身体才能好 , 所以大家平时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 预防胃肠疾病的发生 。 如出现腹部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 应及时到正规的胃肠医院检查治疗 , 以免症状加重 。
- 世卫:疫情三月将结束,建议取消国际旅行限制!话音刚落,“奥密克戎的妹妹”来了……
- 印度|(国际疫情)印度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4000万例
- 腹泻|鸡蛋不能和此2种食物一同食用,会导致腹泻、结石、消化不良
- 胆结石|新研究:日饮几杯咖啡不仅不伤肠胃 反倒促进消化
- 消化内科|如何有效预防 冬季流感
- 日本|(国际疫情)综合消息:日本智利日增新冠确诊病例创新高
- 姜华|持续创新,生物药研发结出硕果!绿叶国际医药产业园2023年完成建设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际)中国将向柬埔寨派遣中医抗疫医疗队
- 提高免疫力|抽时间多给孩子吃以下食物,增进食欲促消化,预防感冒提高免疫力
- 上腹|消化不良背后可能隐藏5种疾病 小心别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