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下饭菜》导演王圣志:为不值一提的菜和人建一座碑

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有餐馆的觥筹交错,有外卖的琳琅满目,还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拍菜滤镜……美食文化何其繁盛。但能花时间在厨房里忙碌,能和所爱的人安安静静、简简单单地吃上自家做的一道家常小菜,却已经成了一件颇为奢侈的事。刚在爱奇艺上线开播的百集美食纪录片 《下饭菜》,便将镜头对准平民百姓的餐桌,对准平淡生活中,平淡的一餐一饭。它由《早餐中国》的原班人马打造,延续了此前的风格,避开珍馐佳肴,避开传奇大厨,走进大江南北的街街巷巷,每集用不到十分钟时间,讲一讲我们记忆中最爱的、最难忘的那道菜的故事。

专访《下饭菜》导演王圣志:为不值一提的菜和人建一座碑
文章插图
美食纪录片《下饭菜》海报
和《早餐中国》不同的是,这是一部没有餐厅或档口,甚至没有职业厨师的美食纪录片。羊乳饼夹火腿,是云南鹤庆家家户户爱吃也会做的一道菜。煎带鱼,在福建连江虽然普遍,但各家有各家的调味方法。《下饭菜》为我们铺陈开的,是家里做饭的寻常烟火。
杨美玉做羊乳饼和火腿的原料,都来自自家养的羊和猪。新鲜挤出来的羊奶,加入家门口摘的羊奶藤叶子泡的水,可做成羊乳饼,火腿则来自每年杀掉的两头猪。

专访《下饭菜》导演王圣志:为不值一提的菜和人建一座碑
文章插图
用鲜羊奶做乳饼
连江的达哥为家人做煎带鱼的原料,来自每天早上港口边的海鲜市场。他说,他的带鱼,煎不是重点,挑才是重点。而他用心挑选带鱼的样子,也让观众仿佛看见市场上的自己。
专访《下饭菜》导演王圣志:为不值一提的菜和人建一座碑
文章插图
渔家的收获
做家常菜,可能没有什么珍奇的食材,也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秘籍,有的无非是那份做菜给所爱之人吃的心意,以及随之而来的那份用心和讲究。杨美玉做饭时总是确保火腿片和羊乳饼一般大小,导演称赞:“你做的菜就像艺术品一样,你家的火都比别人家火好看。”
达哥是开鱼丸店的,他的鱼丸虽然好吃,但家人独好的,是他在出锅后会放在虾油里“剂”一下的煎带鱼。

专访《下饭菜》导演王圣志:为不值一提的菜和人建一座碑
文章插图
“剂”一下煎带鱼
和这些小菜一起,观众也走入主妇主夫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日子琐碎又温情。女儿的学业,家庭的生计,他们脸上的光和笑意都为家人而生,就像《早餐中国》结束时点题的那一首店主手机里那首单曲循环,谁又能不共鸣?
除此以外,《下饭菜》还多设置了一道“ 附加题”,带观众走入这道下饭菜所诞生的土壤——当地人的方言、闲时的消遣、不引人注意的小小风俗……
总导演王圣志说,这个附加题是送大家一次“返乡之旅”。借此,你能回去故乡,吃到小时候爱吃的菜。

专访《下饭菜》导演王圣志:为不值一提的菜和人建一座碑
文章插图
达哥做饭给儿子吃
这道《下饭菜》,里面到底有什么门道,让我们听听王圣志自己怎么说。冷清的纪录片,治愈的家常味
《早餐中国》拍得很热闹,但我觉得,是不是我们也能拍最简单的吃饭呢?一餐饭只需要一碗主食,一个菜。十分钟的时间,眼观鼻,心观一道菜。
现在有这么多美食节目,热腾腾的,很喧嚣,有很多欲望。 所以我想拍一部冷清一点的美食纪录片,告诉大家吃饭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吃饭是为了修复自己,去餐馆随便点几个菜吃一顿,非但不能修复自己,反而把餐馆里的喧嚣带给了自己。无数次,我想起小时候吃饭真的很简单,一道菜而已,为什么我吃完了会有这么大的满足感和疗愈感呢?因为下饭菜都是家人做的。
下饭菜是做给特定对象的,可能是天天相见的家人,也可能是来做客的亲戚朋友,是知道对方一定会喜欢的菜。

专访《下饭菜》导演王圣志:为不值一提的菜和人建一座碑
文章插图
达哥一家四口在一起用餐
它也不像餐馆那样,做饭有秘诀。片中没有任何秘诀,不会告诉你加了几毫升生抽几克盐巴,但它是加了做饭人心意的菜。当然,找到这些做饭人是不容易的。我们通过熟人介绍,拍摄时尽量有他们在场,这样拍摄对象会觉得自然一点。而我对拍摄对象也有特别的要求。
首先我是找厨房,家里要有老式的厨灶,用柴火。这样的炉灶,哪怕菜再普通,我觉得它也能带来温暖的感觉。

专访《下饭菜》导演王圣志:为不值一提的菜和人建一座碑
文章插图
摄制组在拍摄老式厨灶
其次,做饭要有对象。比如,老公要从田里回家吃饭,或者是儿子爱吃的饭,我不会挑孤家寡人的做饭方式。他们做饭的食材要就地取材,最好来自屋前屋后。我拍的大部分菜的食材几乎都没有存放过冰箱。所有的菜都可以看到源头,要么是从家附近摘的,要么是在集市上买的,马上就做了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