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当年石达开没有率领20万精锐出走,太平天国命运又会如何?
公元1856年 , 也就是洪秀全进入南京的第三年 , 在南京城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内乱 。 这一事件被称为天京事件 , 最终是翼王石达开率领20万精锐力量出走而结束 。 有很多人认为石达开的出走是太平天国力量削弱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 如果没有石达开的出走 , 太平天国绝对可以支撑更长的时间 , 那么真实的情况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 , 石达开没有出走的话 , 太平天国只会灭亡的更快 。 这个政权注定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 , 洪秀全也不过只是一个邪教头子而已 。
文章图片
一、天京城内王杀王是一个必然的情况 , 绝不是什么偶然
【南京|当年石达开没有率领20万精锐出走,太平天国命运又会如何?】1851年 , 洪秀全在广西地区发动了起义 。 在遭遇了清军的围剿之后 , 洪秀全采用了和当年李自成一样的流寇战术 , 基本上不和正规军发生大规模的冲突 。 正因为它流寇的性质 , 导致加入的人越来越多 , 太平军的力量逐步强大起来 。 在攻陷了湖北省会武昌之后 , 洪秀全率领50万人东进 , 最终攻陷了东南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南京 。 洪秀全是一个没有见过什么大世面的家伙 , 进入南京之后 , 他被花花世界迷住了双眼 。 其余的太平军首领也基本上和他一个德行 , 此时这个政权已经彻底变质 。 随着太平天国政权的日益稳定 , 领导人内部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 。 首先是洪秀全和杨秀清两大集团的较量 , 当时杨秀清的势力甚至超过了洪秀全 , 这让洪秀全感到了威胁 。
文章图片
其实也是农民起义军的一个通病 , 从他们的老祖宗陈胜吴广就是这样 。 从黄巾起义再到红巾起义 , 最后到太平天国 , 2000多年莫过如此 。 他们最终的结果是只能剩下一个 , 这个人开始个人独裁 , 然后疯狂的折腾 。 洪秀全为了除掉杨秀清 , 首先利用韦昌辉杀死了杨秀清 。 但是后来感觉韦昌辉也成了自己的威胁 , 又利用秦日纲杀了韦昌辉 。 最后石达开赶回南京 , 又杀掉了秦日纲 。 经过这一连串的动荡之后 , 太平天国的领导层秩序破裂 , 尤其是军事指挥方面 。 杨秀清虽然跋扈 , 但是在军事能力上比洪秀全强得多 。 现在杨秀清被杀 , 能够掌控全局的人 , 只剩下了石达开 。 但是洪秀全又不信任石达开 , 对石达开各种各样的限制 。 最终石达开率领20万精锐力量离开南京 , 选择了自立门户 。
文章图片
二、太平天国虽然暂时削弱 , 但是竟然起死回生
就在石达开离开南京时 , 曾国藩正和咸丰皇帝闹别扭 。 曾国藩希望咸丰皇帝授予自己督抚大权 , 但是咸丰皇帝不愿意这么做 。 因为曾国藩手里有军队 , 万一再给予管理地方的权力 , 曾国藩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地方割据势力 。 正好当时南京城内出现了王杀王的情况 , 咸丰皇帝决定让曾国藩回老家 。 然后命令各路清军进攻太平天国 , 力图一举消灭这个祸害 。 但是正是它命不该绝 , 洪秀全在无人可用的情况下 , 然后人用了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名将 。 结果这些人一点也不比石达开差 , 清军部队再次被暴打 。 太平天国一点也没有衰败的样子 , 李秀成的大军甚至兵临上海地区 。 事已至此 , 咸丰皇帝只能再次请曾国藩出山对付洪秀全 。 这次咸丰皇帝答应曾国藩的一切要求 , 甚至还说出了所谓封王的保证 。
文章图片
从石达开方面来说 , 他的离开虽然带走了20万精锐 , 暂时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 。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 他也打破了清军的防御部署 。 在此之前 , 清军只需要对付太平天国就可以了 , 现在突然又出现了第二股势力 。 而且石达开是一直往西进军 , 最后进入了西南地区 。 这与东南方的洪秀全已经属于两个战区 , 这让清军有一些顾此失彼 。 不过石达开虽然打仗十分厉害 , 但是洗脑的工作不行 。 他没有洪秀全那套忽悠人的本身 , 石达开身边的人越来越少 。 最后石达开在四川境内全军覆没 , 石达开本人被凌迟处死 。 石达开被杀时 , 太平天国也到了最后的疯狂 。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已经开始三面夹击洪秀全 , 而曾国藩的湘军则已经出现在南京城下 。
- 南京发现父女同葬墓,墓中发现一颗药丸,专家化验后令人叹息
- 四川与陕西的区划调整,当年9个乡镇,为何分给了陕西省?
- 当年宁可在美国端盘子,也不当中国教授的数学天才,晚年却想回国
- 当年秦始皇在山东射死的“大鲛鱼”,到底是何物?已被做成长明灯
- 他13岁开始扛枪打鬼子,70年后看到当年的照片,忍不住泪流满面
- 南京一周文化活动发布(6月23日-6月29日)
- 三大龙脉被破坏的城市,广州富而不王,南京贵而不尊,还有一个……
- 姜维死后83年,成都出土一份23字绝密文件,当年真相终浮出水面
- 南京|1910年的南京下雪老照片,玄武湖全景,留着长辫的警察,明故宫遗址
- 南京为什么叫秣陵,秦淮河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