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军事占优、人数占优,五胡为何主动选择“汉化之路”?


北魏|军事占优、人数占优,五胡为何主动选择“汉化之路”?
文章图片

北魏|军事占优、人数占优,五胡为何主动选择“汉化之路”?
文章图片

北魏|军事占优、人数占优,五胡为何主动选择“汉化之路”?
文章图片

(作者/潘岳)中国东晋南北朝300年的故事 , 是一段最难写清的历史 。 有人误以为“汉化”就是“大族群”靠着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改变“小族群”的生活方式 。 但真实历史是 , 北方五大胡族不仅军事占优势 , 人口数量也占优势 , 完全可以“胡化”汉人 , 但他们却主动选择了一条“汉化之路” 。 日前 ,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一副院长潘岳撰文 , 讲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出于文化认同而融合成命运共同体并重建大一统国家的故事 。 文章节摘如下 , 标题为编者另拟 。
2017年 , 中蒙考古学家发现了班固为汉朝彻底击败匈奴而作的《燕然山铭》 。 有大汉情结之人常因“燕然勒碑”而欢呼“明犯强汉者 , 虽远必诛” 。 但真实历史是 , 南匈奴单于首先侦测到北匈奴的内部动乱 , 主动向汉朝建议出兵。 窦宪率领的4.6万骑兵里 , 3万是南匈奴人 , 剩下的1.6万中还有一半是羌人。 可以说 , 是汉朝率领南向中原的游牧族群共同迫使北匈奴西迁的 。
这一幕 , 后世也屡屡重现 。 突厥学者列为始祖文物的《阙特勤石碑》的突厥文一面上 , 突厥可汗哀伤抱怨:为什么“九姓乌古斯”(维吾尔先民回纥)要与唐朝合作而围攻自己 , 为什么草原族群总是要迁徙到中原去生活。
▲我国北方游牧地区地貌
这是游牧社会不团结吗?不是 。 从地理气候上说 , 每当草原寒潮来临时 , 北方的游牧族群都会向南迁徙 。 从资源禀赋上说 , 草原地区所能承载的人口只是农耕地区的十分之一 , 游牧族群必须从中原获取粮食、茶叶、丝麻织品以维持生存和开展贸易 。 中原对周边族群强大的吸引力之一是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 与更北的族群愿意向西发展不同 , 漠南族群更想与中原融合 。 他们与中原共享着北中国经济交通网络 , 更容易在荒年获得粮食 , 更容易以低廉成本进行贸易 , 从而多次形成经济社会共同体 。 久而久之 , 从地理到经济 , 从民俗到语言 , 从文化到制度 , 一千五百年后 , 一个囊括东北亚的政治共同体最终形成 。
我国中原农耕地区地貌
【北魏|军事占优、人数占优,五胡为何主动选择“汉化之路”?】燕然山之战后 , 南匈奴深入汉土 , 在北方边郡游牧生息 。 由于汉朝怀柔远人的政策 , 他们不缴税赋 , 但要接受郡县制的人口管理。 今天在宁夏、青海、内蒙、陕西、山西发现南匈奴墓地 , 既有汉式墓穴 , 又有草原的头蹄葬 , 青海还出土了受封匈奴首领的“汉匈奴归义亲汉长”的骆扭铜印, 胡汉文化彼此交融 。 南匈奴南下前后 , 内迁的还有西北的氐羌、东北的鲜卑、漠北的羯人 。 三国后期由于中原人口剧减 , 魏晋不断“招抚五胡” 。 百年间 , 内迁的五胡约数百万人 , 其中 , 匈奴70万 , 羌人80万 , 氐人100万 , 鲜卑250万 。 西晋“八王之乱”后 , 北方总人口1500万 , 汉人只占三分之一 。 有人误以为“汉化”就是“同化” , 是“大族群”靠着人口数量的绝对优势改变“小族群”的生活方式 。 但真实历史是 , 北方五大胡族不仅军事占优势 , 人口数量也占优势, 完全可以按照老习惯“牧马中原” , 完全可以“胡化”汉人 , 但他们却主动选择了一条“汉化之路” 。
汉化之路 , 由南匈奴开启 。
五胡政权中第一个建立王朝并灭亡西晋的 , 是南匈奴人刘渊 。 他是南匈奴羌渠单于之曾孙 , 因汉匈和亲而改为刘姓 。 作为贵族子弟 , 刘渊曾在晋朝宫廷中游学 , 他读《毛诗》与《尚书》 , 学《史记》与《汉书》 , 最爱《左传》和《孙吴兵法》 。 他割据山西称帝 , 却并不想恢复匈奴的北方故业 , 而非要以“汉”为国号统一天下 。 为此 , 他自称是刘邦、刘秀、刘备之后 , 为了说明“汉代之甥”与“兄亡弟继”的合法性 , 他竟将“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也设个牌位祭拜起来 。
▲《汉书》
但刘渊的政权并未延续 , 被羯人石勒所灭 。 羯人“高鼻多须” , 属于塞种人 , 曾依附匈奴为“别部”“杂胡” 。 石勒的出身与刘渊不同 。 刘渊是游牧贵族 , 混迹于宫廷;石勒是雇农奴隶 , 流浪于民间 。 但石勒也一样喜爱汉文化 。 他不识字 , 却“雅好文学” , 爱听人给他念《汉书》 。 太子石弘受他安排而完全变成了儒生 。 但石勒也没有成功 , 统一北方的基业被残暴的后代败光 。 从后赵的废墟里 , 又诞生出了慕容鲜卑的前燕和氐人的前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