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上海的灵魂里住着一杯咖啡,这杯“咖啡”有何不同?( 三 )


城市可以给人一种身处人群 , 不疏离也并不亲近 , 可以走近又互不打扰的安全感 , 咖啡馆则是凸显城市这一特质的空间——被香浓的气味包裹 , 有喧闹的人声陪伴 , 可以和同伴低语笑谈 , 也可以只是坐着 , 一言不发 , 在咖啡馆营造的远方和甜品带给味蕾的馈赠中 , 暂时忘却何时何地 。
这是咖啡的多面性:它是社交的润滑剂 , 也可以给你平静的快乐;可以给你舒适的社交体验 , 也足够包容你的孤独 。 甚至 , 你可以在咖啡馆 , 寻求一种共同的孤独感 。 忘了是谁说过 , 对于想要享受孤独 , 但同时也希望有人相伴的人来说 , 咖啡馆是最理想的场所 。 大概 , 这才是我喜欢去咖啡馆的原因吧 。
咖啡|上海的灵魂里住着一杯咖啡,这杯“咖啡”有何不同?文章插图
位于兴国路372弄1号的鲁马滋咖啡店内 , 店主中山先生(左一)正与客人一起品鉴咖啡 。孟雨涵 摄
一杯再一杯
充满人情味的咖啡馆 , 开在街角 , 开进园区 , 嵌入社区 ,
赋能城市的精细化治理 ,
重塑城市的社会空间、人文空间和心理空间 ,
再造全新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
但我们又是渴望故事每天发生的 。
上海的咖啡馆之多、种类之丰富 , 本就是因着人们不同的社交和情感需求生长出来的 。
去年12月 , 藏在永康路上的“熊爪咖啡”火了 。 店铺门面只有一个小小的墙洞 , 毛茸茸的“熊掌”将做好的咖啡从中递出 , 还会跟客人时不时互动 , 送玫瑰、摸摸头 。
“熊掌”背后是一个很温暖的故事:店长是一位聋哑咖啡师 , 用熊掌递咖啡的店员则是面部烧伤者 。 店铺的初衷 , 是帮助残疾人就业 。 后来 , 更多人知道了这个故事 , 来到墙洞前 , 点一杯咖啡 , 完成一次次温暖的传递 。
上海有很多这样的爱心咖啡馆 。 记得2018年 , 原本在静安公园内的“爱·咖啡”由于场地的问题歇业 , 引来各方热心人士关注 。 这是面向自闭症少年的一处社会实践基地 。 大半个月后 , 这家特别的咖啡馆在位于汉中路158号的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重新开张 。 对于自闭症少年 , 一间咖啡馆 , 是他们拥抱社会的起点 , 在这里 , 他们体会工作和被需要的快乐 , 也感受着这座城市的爱与友善 。
咖啡|上海的灵魂里住着一杯咖啡,这杯“咖啡”有何不同?文章插图
近年来 , 雇佣残障人士的咖啡馆在上海越来越多 。 图为“梦工坊”咖啡馆内 , 特殊孩子制作的咖啡受到顾客夸赞 。司占伟 摄
美国都市社会学家雷·奥登伯格在《绝好的地方》中提出“第三空间”的概念:第一空间是家 , 第二是工作单位 , 第三就是交往的空间 。 星巴克的传奇崛起就是吸收并发展了这一概念 。
自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 , 星巴克在中国近190个城市里已拥有4700家门店 , 多少人在星巴克完成了关于咖啡的启蒙 。 而上海 , 是星巴克全球拥有门店最多的城市 , “第三空间”的理念也已渗入上海市民的生活细节 。
这座城市的灵魂里住着一杯咖啡 。 你看 , 充满人情味的咖啡馆 , 开在街角 , 开进园区 , 嵌入社区 , 赋能城市的精细化治理 , 重塑城市的社会空间、人文空间和心理空间 , 再造全新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
咖啡|上海的灵魂里住着一杯咖啡,这杯“咖啡”有何不同?文章插图
去年5月 , 意大利殿堂级咖啡品牌Lavazza登陆上海 , 意图为中国消费者打造“沉浸式”的意式咖啡体验 。蒋迪雯 摄
在长宁区天山路街道 , 围绕娄山关路上一间咖啡馆的改造正在进行 。 传统咖啡馆加上“AI人工智能” , 叠加高效、优质的就业服务 , 有交流 , 有接触 , 有科技 , 愿景是成为一个连接周边商务楼宇和大学生、创业者等的圆梦空间 。
咖啡香似乎总缠绕着书香 。 在黄浦区思南路的小街 , 街身细长 , 街面整洁 , 梧桐树下是精致的洋房 。 走到思南书局楼上啜一杯咖啡 , 再去思南读书会听一场讲座 , 这灰墙红砖因着咖啡香气和书香的浸润 , 也变得更加美好可爱了 。 一位书店老板告诉我 , 咖啡馆多的城市 , 书店也开得多 , 而在书店 , 咖啡几乎成了阅读的最佳伴侣 , 咖啡和书之间一定有着某种神秘联系 。
晚间 , 思南路上的啤酒屋惹人流连 。 有首歌唱道:“我要美酒加咖啡 , 一杯再一杯……”
咖啡|上海的灵魂里住着一杯咖啡,这杯“咖啡”有何不同?文章插图
思南书局上海复兴中路店内 , 沉浸在阅读中的市民 。海沙尔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