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是如何看待棉花的?| 同读一本书

迄今为止 , 美国的奴隶劳工给世界带来了 , 而且仍在带来难以估量的福祉 。 如果这种福祉想要持续下去 , 奴隶劳动也必须继续下去 , 因为说什么用自由劳动力为世界供应棉花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 棉花从来不曾由自愿劳动力耕作成功过 。
——《美国棉花种植者》1853年
文/巴九灵
2015年 , 代表美国史学界最高奖的班克罗夫特奖颁给了一本名为《棉花帝国》的书 。
这一年 , 《棉花帝国》拿奖拿到手软 , 而这一奖项是所获荣誉里规格最高的一个 。
但这并不是一本单讲美国史的书籍 , 美国历史学家埃里克·方纳点明了它的属性:
迷人而深刻……全球史就应该这么写 。
迷人之处在于 , 作者哈佛大学历史教授斯文·贝克特以棉花为源头 , 为大众织就了一匹跨度400年的全球资本主义发展史 。

西方人是如何看待棉花的?| 同读一本书
文章图片
深刻之处在于 , 如果你阅读的是电子书 , 那么全书的故事在43%处已经完结 , 余下的57% , 是密密麻麻的注释(所以才会那么厚) 。
贝克特曾亲身走遍与棉花相关的每一片大陆 , 他在书中写道:“棉花作物以一种令人震惊的方式将整个世界整合在一起 。 ”
然而 , 在2019年接受《新京报》采访时 , 他认为:“目前 , 棉花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远没有1850年那么重要 。 ”
两年后的今天 , 我们大概会觉得贝克特的这个判断下得有点早了 。
本期的同读一本书 , 我们将为你解读《棉花帝国》这本书里的几个重要角色 , 以古看今 , 希望可以通过他们的故事 , 来解答一些当下的困惑 。
西方人是如何看待棉花的?| 同读一本书】01、欧洲贸易商
11世纪的棉花人畜无害 。
它是亚洲、美洲地区居民常见的制衣原料 , 但在欧洲却是一种传说 。 他们认为棉花就是一头长在树上的“绵羊” , 据说一到夜里还会低头饮水 。

西方人是如何看待棉花的?| 同读一本书
文章图片
圣雄甘地曾就此嘲笑过欧洲人:当印度给欧洲供应棉花时 , 欧洲人自己“还沉浸在野蛮、无知和粗野之中” 。
其实不止棉花 , 当时的欧洲一切都很匮乏 。 甘地或许没有考虑过 , 正是这种匮乏 , 促使着这群野蛮人一茬又一茬地涌入大西洋 , 他们九死一生 , 一路绕过非洲的好望角 , 叩开了印度的大门;另一路踩上了美洲的土地 。
他们和印度开展贸易 , 把棉花和棉纺织品从亚洲贩卖到欧洲 , 赚取资本 , 当时的欧洲 , 从窗帘到坐垫 , 全都被“印度货”占满 。
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例 , 早在1621年 , 公司进口了约5万件棉纺织品 , 40年后 , 这个数字涨了五倍 。

西方人是如何看待棉花的?| 同读一本书
文章图片
与此同时 , 有一些商人则拿着这些东西到非洲购买黑人奴隶 , 然后再送往美洲 , 为新开辟的种植园输送劳动力 。
自此 , 欧洲人拥有了两样法宝:来自亚洲的棉花 , 以及可以种植棉花的美洲土地 。
这段历程虽然跨越了百年 , 但只是打造棉花帝国的第一步 , 下一幕 , 轮到了英国的制造商上台表演 。
02、英国制造商
1789年 , 103名英国棉织品制造商向财政部提出请愿书:
当出现国内不能消费的剩余产品时 , 为了使得机器不至于闲置 , 在海外更大规模地销售这些产品成为当务之急 。
这份请愿书透露了两个信息:
其一 , 英国国内对棉织品已经供大于求;
其二 , 英国国内已经开始大规模使用机器来生产棉织品 。
这背后 , 是一个“励志故事” 。
刚才我们提到 , 大量“印度货”随着远洋贸易来到欧洲 , 填饱了“饥肠辘辘”的欧洲人 , 贸易商也因此赚取了极大的利润 。 与此同时 , 这些“印度货”还意外地为他们提供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契机 。
欧洲的制造商疯狂搜集和分享关于印度生产技术的知识 , 许多相关的攻略如《班加罗尔纺织品加工及当地人丝、棉染色流程记录》《给棉纱或布料快速染上牢固的土耳其红 , 又称亚德里安堡红的真正的东方流程》在业内广为流传 。
用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努力 , 英国生产方通过“剽窃”印度技术 , 已经攻克了大部分质量难关 , 独独只剩下一个“卡脖子”的领域:劳动力成本 。
在当时 , 一名英国普通工人的工资水平是印度织工的六倍 。
后面的故事 , 历史课本已经告诉了我们 。
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的棉纺织业兴起 , 18世纪60年代 , 珍妮纺纱机出现 , 到了1786年 , 整个英国已经有了两万架珍妮纺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