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加了一场《黎明觉醒》的圆桌会议

我的面前有一架我叫不出名字的摄像机,它直直地面向我,黑洞洞的镜头里,反射出一旁补光灯的暖色光芒。
“可以开始了吗?”有人问道。
“可以了。”有人回复道,然后对我们说“注意看自己的镜头。”

我参加了一场《黎明觉醒》的圆桌会议
文章插图
这并不是我第一次从上海飞到深圳,来参加《黎明觉醒》的活动了——记得是在去年,大概八九月份的时候,我同样也来过一次——那次的探班活动和这次完全不一样。

我参加了一场《黎明觉醒》的圆桌会议
文章插图
在那次的探班活动里,我们亲身体验了《黎明觉醒》使用的动捕技术,也和负责《黎明觉醒》各种细节的专家老师们聊很多话题,更亲手体验到了《黎明觉醒》——每个人都对《黎明觉醒》的未来,抱有着某种憧憬。

我参加了一场《黎明觉醒》的圆桌会议
文章插图
于是,当接到这次活动的邀请时,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想看看《黎明觉醒》的当下。
而这一次的活动中,因为想给玩家呈现一些新面孔,所以除了我以外,大都是些生面孔——有千万粉丝级别的头部主播,也有粉丝数量不那么多的腰部主播,还有一些和我一样的媒体同行们。
因此,我也有了一个独特的任务:看一看《黎明觉醒》与我初次遇见它时,有什么不一样。
说句实话,我对《黎明觉醒》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地方在于,我不仅参加过上次的探班活动,亲身体验了《黎明觉醒》对动作捕捉技术的钻研,还曾参加过一次线上直播活动,和几位相关领域的主播一起,开着车,驰骋在游戏的某个平原上,然后与对面的主播展开比赛——比赛的内容大致是寻宝、竞速与通关副本这样与游戏玩法相关的项目——最终的胜负我记不太清楚了,但我记得在直播活动的最后,我们所有人都聚集在了渡鸦避难所的门前,利用各种道具来营造灯光效果,在一位主播的歌声里,与观众们道别。
这总是令人感动的。当我们驰骋在《黎明觉醒》那个鲜活的世界中时,我们觉得时间永远不会结束,但当分别的那一刻到来时,我们还是有些许感触。

我参加了一场《黎明觉醒》的圆桌会议
文章插图
我还写了好几篇与《黎明觉醒》有关的文章——我真的玩了很久很久的游戏,然后从我观察到的各个角度,比如“开放世界的构成”“生存玩法的体现”与“建造系统的设计”去分析《黎明觉醒》,洋洋洒洒地也写了有数万字。
所以,我大抵是了解《黎明觉醒》的——你看,我知道这个游戏怎么玩,也知道这个游戏在哪些方面花了心思,甚至那段新手教程,我都熟悉到可以越过引导,提前跑到目标点。

我参加了一场《黎明觉醒》的圆桌会议
文章插图
我内心深处觉得自己算是个《黎明觉醒》的老玩家了,但其实又对《黎明觉醒》有着某种疏离感。
这种疏离感,来源于在《黎明觉醒》的测试结束后,它推出了一系列优化活动,比如,为了玩家游戏体验的“生存减负计划”;又比如,让玩家参与到游戏设计中的“《黎明觉醒》大世界共创活动”——所以,现在的我大抵是不了解《黎明觉醒》的。我不知道它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到底更新了些什么?上一次测试,玩家们的进度又到哪里了?它和我熟知的那个《黎明觉醒》,究竟有哪里不一样?

我参加了一场《黎明觉醒》的圆桌会议
文章插图
我不知道,但我很期待。
所以,我带着未知与惶恐,兴奋与渴望,从上海来到了深圳,坐在了这张不太圆的圆桌的一隅。
因为想要看到一些答案。
大熊策划是为数不多的几个熟人之一。
我参加了一场《黎明觉醒》的圆桌会议】如果你看过上次的探班活动,那么对他一定印象深刻。在视频录制的每一个瞬间,他永远都戴着一个纸质的棕熊头套,棱角分明,你甚至能看到为了更方便地穿脱,而被小心撕开的一个缝隙。
这个头套戴上并不舒服。在这次的录制过程中,每隔一段时间,大熊策划都会拿下头套,让自己的呼吸保持通畅。
这是件辛苦的事情。
而这种辛苦,对光子工作室群《黎明觉醒》制作组的每个人来说,似乎都已经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了——要知道,上次《黎明觉醒》的探班活动结束在凌晨一点,送我们回酒店的朋友告诉我们,他们过一会儿还要回去加班,用以保证探班活动后续的制作与宣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