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防儿子造反,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一员大将,为何朱允炆还是输了?


朱元璋|为防儿子造反,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一员大将,为何朱允炆还是输了?
文章图片

朱元璋|为防儿子造反,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一员大将,为何朱允炆还是输了?
文章图片

朱元璋|为防儿子造反,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一员大将,为何朱允炆还是输了?
文章图片

造反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事业 。
在古代 , 这项事业也分类型 , 一种是农民兄弟日子过不下去 , 遂揭竿而起 , 推翻旧地主自己当新地主;另一种更简单 , 皇族内部 , 父子叔侄为了那天下独一无二的宝座互相争斗 , 成者为王 , 败者为寇 , 你死 , 我活 。
一般来说 , 后者要比前者复杂得多 , 如果是王爷造皇帝的反 , 难度堪称地狱级别 , 除非皇帝已彻底沦为傀儡 , 毫无实权 , 否则天下人的口水都能淹死挑战正统的逆贼 。
但在明朝的历史上 , 却有一幕神奇的藩王造反成功大戏:
建文四年(1402年)7月 , 燕王朱棣的军队长驱直入 , 占了当时的明都城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 建文帝下落不明 , 朱棣身披黄袍即位 , 史称明成祖、永乐帝 。
这场争斗便是著名的靖难之役 , 从建文元年(1399年)8月始 , 至最终以朱棣的胜利宣告结束 , 历时三年 。 这对失败者建文帝朱允炆来说惨淡无比的一幕大约是太祖朱元璋当初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当藩王时 , 万万料想不到的 。
《明太祖实录》载 , 朱元璋分封诸子为王时曾经陈述过理由:“天下之大 , 必建藩屏 , 上卫国家 , 下安生民 , 今诸子既长 , 宜各有爵封 , 分镇诸国 。 ”
意思是说:儿子们 , 你们都大了 , 爸爸好不容易赶走了蒙古人建立大明 , 但他们依然窥伺大明疆土 , 现在我把你们分到边塞要地镇守 , 就是为了让你们齐心协力守护大明 , 你们可别辜负爸爸的期待啊 。
凡事有利有弊 , 分封藩王的利朱元璋已经说了 , 但这弊他却没说:一旦藩王坐大 , 就有威胁皇帝的可能 。 而朱元璋再精明 , 也不能保证后来当皇帝的人都有他那么强势 , 能压得藩王不敢动心思 。
朱元璋虽然没把这事挂在嘴上谈 , 但他的行动已经证明 , 他确实也担心自己驾崩后年轻的孙子受儿子们的威胁 。
他有意限制诸王之间的往来 , 连遗诏中也强调 , 自己死后“诸王临国中 , 毋至京师” 。 除此之外 , 他还为21岁的年轻孙儿准备了一员护国大将 , 此人就是耿炳文 。
为什么是耿炳文 , 而不是冯胜、傅友德、蓝玉等?这三位名将与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等共同组成了朱元璋打天下守天下最强而有力的武将班子 , 相比其他人的名气 , 耿炳文看起来有些“默默无闻” , 既没有领导破元大都之战 , 也没有创一日下应昌的作战记录 。
但他却躲过了朱元璋杀武将的屠刀 , 这秘密就藏在他的封号里 。
长兴侯耿炳文 , 朱元璋老乡 , 生于1334年 , “淮西二十四将”之一耿君用之子 。 耿君用死于与张士诚的作战时 , 耿炳文还是个仅22岁的小年轻 , 他继承父职 , 在朱元璋扫灭群雄定鼎天下前立下了一件大功劳:守门 。
这个门就是长兴 。 长兴 , 名字咋听平平无奇 , 地理位置却极其重要 , 是江浙的门户 。 张士诚想在朱元璋背后搞点什么动作 , 必须过长兴这关 。 然而朱元璋实在是个精明人 , 他让耿炳文镇守长兴 , 张士诚前前后后打了10年主意都无法从耿炳文手上占便宜 , 否则朱元璋如何从容先灭陈友谅 , 再击张士诚?
用兵之道有攻有守 , 耿炳文的长处就是守 , 而不是蓝玉和李文忠那样的奔袭进攻 。
按正常情况 , 朱元璋的考虑是很完美的 , 他留下耿炳文 , 将来边地若有变 , 耿炳文可镇守防御 , 而如果天下太平 , 耿炳文也翻不出什么大浪花 。
但朱元璋千算万算没想到自己走了没几年 , 朱允炆就在书生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急匆匆削藩 , 引得朱棣拼死一搏;而当燕军举起造反大旗时 , 朱允炆发现爷爷留给自己的老牌武将只剩了一个耿炳文 , 更悲惨的是 , 他没懂术业有专攻的道理 , 先让耿炳文挂帅出征 , 抵抗燕王军队 , 后又光速撤了耿炳文征虏大将军一职 。
建文元年(1399年)八月 , 耿炳文兵败真定 , 毕竟是65岁的老将 , 耿炳文心知朱棣军队最大的弱点就是顶着叛军的名头 , 经不起长久作战 , 必须速攻 , 阵前初挫后 , 他便坚守城门不出 , 就算拖 , 也要把你个乱臣贼子拖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