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协和建院百年启动这项工程!与时间赛跑,留存老专家记忆( 二 )


1925年出生的徐乐天是我国著名的胸外科专家 , 对肺、食管、纵隔、胸膜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着丰富的经验 。 您可能想不到的是 , 他还曾“客串”过眼科大夫 , 在让他引以为傲的职业生涯里 , 藏着一例例成功的白内障手术 。
在镜头前 , 徐乐天回忆了自己这段与众不同的经历 。 故事发生在1951年 , 作为新中国第一位入藏医生 , 徐乐天跟随解放军来到西藏 。 他发现 , 西藏高原 , 紫外线强烈 , 白内障病人多;而当时 , 当地并没有专门的眼科大夫 。 于是 , 徐乐天特意清点了下医疗队带去的医疗器材 , 发现已有器材完全可以满足白内障手术的需求 , 便硬着头皮上了阵 , 没想到大获成功 。 藏民重见光亮时的惊喜与激动 , 为徐乐天短暂的“眼科”生涯增添了至上荣耀 。
获得感
医学大家的为人处事让人受益终身
“我没有做什么特别突出的事情 , 只是一步一个脚印跟着我的老师做了下来 。 ”林巧稚的学生、妇产科学教授连利娟如此评价自己一生的成就 。
【专家|协和建院百年启动这项工程!与时间赛跑,留存老专家记忆】“人活着为了什么?我觉得只有一条:快快乐乐地为世界作出巨大的贡献 。 ”著名风湿病学专家蒋明淡定道出人生真谛 。
“作为医生 , 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 如果把赚钱放在第一位 , 那就不配做人民的医生 。 ”著名皮肤病学专家苑勰诠释着质朴的为医准则 。
……
专家|协和建院百年启动这项工程!与时间赛跑,留存老专家记忆文章插图
北京协和医院苏萌老院长展示他年轻时的照片
在与医学大家的交流中 , 项目组年轻人的心中常常涌动着感动 , 为历经沧桑沉淀后的朴实真诚所深深触动 。 “对于我们来说 , 采访也是一场洗礼和教育 , 老专家的很多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态度 。 ”董琳说 , 每次采访之前 , 他们会做足准备、备齐材料 , “我们以为自己的工作已经做得够充分了 , 但是与老教授聊起来 , 发现他们为采访而做的准备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 ”现年97岁的罗慰慈 , 在每一条采访提纲上都细心地做了标记 , 李纯则整整齐齐手写了23页的“答卷” , 老院长苏萌则提前按照提纲仔细梳理了他人生的每个里程点 , 标注了每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他们将严谨写在了基因里 。 ”
明明都是在医学圈里如雷贯耳的名字 , 但在对待晚辈上 , 老专家们却毫无架子 , 让年轻组员们时时如沐春风 。 项目组成员王璐分享 , 每次采访时 , 罗慰慈教授都会早早跑到临街专门给大家买鲜榨果汁;听到敲门声 , 老爷子会快步小跑到门口开门 , 鞠躬迎接 , 还会认真地向大家道一句“辛苦你们了”;面对镜头 , 老人会板板正正地穿上西服、系好领带 。
叶世泰创建变态反应科的历史 , 则给年轻的组员们注入了无数的能量 。 “再难能有前辈们创立科室那么难吗?”团队成员李苑菁常常扪心自问 。 拿叶世泰自己的话来说 , 当时 , 如何在变态反应科开展工作 , 经验为零 , 只能靠图书资料自己摸索 , 白手起家 。 最难的时候 , 整个科室只有他一个人在撑着 。 为了给抗原找到一个合适的储存冰箱 , 他曾跑遍北京的大街小巷 , 最后在一个二手市场上购得了合适的冰箱 。
最打动他们的 , 当然还是那颗医者仁心 。 即使年过九旬 , 不少老教授依然活跃在门诊上 , 苑勰就是其中一位 。 疫情期间 , 医院为了保护他们 , 将其门诊暂停 。 这成了老人家的一块心病 , 时不时就打个电话 , 问问什么时候能开诊 , “那么多病人还要找我复诊呢 , 我放心不下 。 ”神经科教授郭玉璞常也常把“病人”挂在嘴边 , “其实是我离不开病人 , 作为一名医生 , 就要把一生所学贡献给病人 。 ”
董琳介绍 , 目前 , 项目组已经完成了24位专家的口述历史 , 今年将继续采集20位专家 。 随着时间的流逝 , 不断地会有更多的专家被选入他们的采访库中 。 他们的工作只有进行时 , 没有完成时;而他们却信心满满 , 因为他们深知 , 这是留给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