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十万人调查发现 这类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视网膜病变

南都讯 3月12日下午,广州市健康协同重大专项“基于视网膜病变监测体系的糖尿病社区互联网健康管理平台构建及示范研究”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进行现场评审结题。
据介绍,该课题组通过六年的调查研究,探索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照诊分离、分级协同”的防治模式,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行业指南,并将在80多家糖尿病防控专科联盟单位中推广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群体的早期筛查。
一项十万人调查发现 这类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视网膜病变
文章插图
3月12日,中山三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规范管理示范中心”揭牌。通讯员供图
糖尿病史超10年、60岁以上女性更易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2015年1月-2018年12月,课题组对广东、广西、海南等12个省76个市(县),18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流行病学研究,覆盖了近10万人群。所有参与者都接受了标准化筛查、视力检查和数码眼底照相。
研究结果提示,中国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总患病率为30.1%, DR患病率存在性别差异,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研究发现,糖尿病史超过10年,且年龄超过60岁的女性患者,更容易发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应该尽早地去做筛查,接受更多的临床关注”,课题组负责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陈燕铭介绍,这项研究结果对早期的精准识别及筛查有助于预防和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一项十万人调查发现 这类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视网膜病变
文章插图
3月12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陈燕铭接受采访。通讯员供图
AI阅片 基层医生也可进行筛查
课题组通过多年的探索,在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健康医疗协同创新重大专项的资助下,完成了“基于视网膜病变监测体系的糖尿病社区互联网健康管理平台的构建”;探索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照诊分离、分级协同”的防治模式;对糖尿病社区互联网健康管理模式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行业指南。
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展到晚期,视力已经受损时,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有限,并且效果不佳,给社会及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在眼科医生数量有限,基层眼科专业力量匮乏的大环境下,如何在早期尽可能多地筛查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它是全球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主要原因,以往,这种筛查需要眼科专科医生进行,这次,我们建立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系统,开发了仪器,基层医生、非眼科医生都可以比较简单地去操作”,中山三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陈燕铭介绍。
基层医生采集到一手眼科信息后,片子可以由统一控制管理的阅片中心来阅片和审核、反馈,“我们最开始是人力阅片,后来逐步过渡到AI人工智能阅片,现在已经收集到5万人的数据库,建立了人工智能的筛查系统”,陈燕铭说,目前,AI阅片的准确率已达到93%,阅片的专业水准“最起码要达到5年资以上的主治医生、副高水平”,而且,阅片系统对相片的清晰度也不会要求特别高,保证了它的普适度。
已在广州部分社区进行眼底照相试点
据介绍,该课题的创新性研究结果正在推广应用,将为全省、全国医疗卫生管理机构、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企业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示范与技术支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行业指南将规范视网膜病变的筛查方法和流程。
“通过本项目建设,我们后期将构建按国际专业标准进行诊断的中国人群的糖尿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专病大数据平台,建立‘国际标准—发展中国家转化—制订新标准’的科研模式”,同时,后期将依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华南区域糖尿病防控联盟理事长单位)推动研究成果的转化,开展免散瞳眼底照相设备及人工智能化的社区新市场,提升社区的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控能力,带动医疗互联网、物联网设备和服务的市场增长。
一项十万人调查发现 这类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视网膜病变】“我们后续将依托已有的80多家糖尿病防控联盟单位来进行这个筛查系统的应用推广,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群体尽早地筛查出来,避免病人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陈燕铭说。
据云康?广州达安临床检验中心张容瑜博士介绍,随着科研项目的不断推进,目前已在广州市内数十家医疗机构(包括三级、二级、一级)、全国上百家社区医疗机构进行眼底照相试点,包括广州的越秀、天河、增城、从化等部分社区,为社区提供免散瞳眼底照相设备进行眼底照相8.5万人次以上,为广大居民提供免费的筛查服务和健康教育服务,并为试点社区全科医生提供价值继续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