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猪|烧猪技艺三代传 用心留住“家乡味”

烧猪|烧猪技艺三代传 用心留住“家乡味”文章插图
何国才
烧猪|烧猪技艺三代传 用心留住“家乡味”文章插图
正在烤“金猪”的何国才 。
大洋网讯 清明节即将到来 , 江门鹤山上南村的烧猪师傅何国才又忙碌了起来 。 他每天凌晨1时就要起床开始烧猪 , 一直忙碌到下午 。 上南烧猪是江门鹤山的一道传统招牌菜 , 是当地很多家庭宴席必备的粤菜 。 因皮脆肉爽、工艺独特而享誉珠三角和东南亚地区 。 每年清明节前夕 , 作为本地最为出名的烧猪师傅 , 何国才都会接到上百头烧猪订单 。 作为上南烧猪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 , 何国才做烧猪已经快30年了 。 在他的坚持下 , 这种土法烧猪技艺不仅发扬光大 , 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 还带动了当地村民致富 。
凌晨2时 , 采访人员走进何国才的烧猪坊 , 热火朝天的气息扑面而来 。 这是一个面积约有50平方米、高约8米的砖房 , 里面有五个烧猪炉 。
30年坚持凌晨烧猪
何国才说 , 烧猪坊建这么高 , 是因为有时烧猪出炉时需要抬上抬下 , 并且烧猪需要挂在柴房中阴凉通风的地方才既不容易坏掉 , 又能保持风味 。 何国才的妻子冯少喜将木柴放进有两米高的烧猪烤炉 , 用引火柴点燃 , 伴随着“噼噼啪啪”一阵响声 , 整个柴房都弥漫着青烟 , 半小时后 , 红彤彤的炭火已经沉积在炉底 。 因为经常烟熏火燎 , 为避免影响到邻居 , 烧猪坊设在村里的半山腰上 。
直到现在 , 何国才采用的还是用挂钩烧猪的方法 , 每一炉最多出炉三头 , 一天下来 , 何国才最多能出锅两炉 , 也就是6头烧猪 。 每年的春节和清明节前都是他最忙的日子 , 因为江门当地华侨比较多 , 每年清明节回乡祭祖的人也多 , 而烧猪是必备的祭品 。
每年清明节下来 , 何国才一般都能卖出100多头烧猪 。 因为在当地名气很大 , 从今年2月底 , 何国才就陆续开始接到来自国内外的订单 。 而他又是个勤快的人 , 订单少的时候也闲不住 。 所以30年下来 , 他已经养成了每天凌晨1时起床的习惯 。 每一炉烧猪 , 从下炉到出炉 , 大约需要2~3个小时 , 大约凌晨5时30分 , 皮焦肉酥、香气扑鼻的烧猪就会出现在当地的市集上 。
土法技艺传承三代
何国才是上南村本地人 , 别名元口 , 村民们都叫他元口师傅 。 他介绍 , 烧猪技艺在上南村传承已有百年 , 以前村里有位老人 , 大家都叫他二叔公 , 他曾在广州屠宰场工作并学习烧猪制作技术 , 20世纪40年代把烧猪制作技术带回家乡创业 , 在自家的泥屋做工场 , 将猪烧制好后切成小块销售 。 1963年 , 同村的毛叔(已故)、泉叔向二叔公学习了烧猪制作技术 , 当时两人在鹤山雅瑶公社食品站从事烧猪制作 , 将技术改良至成熟 , 同时将烧猪制作工艺向同村村民传播 , 至今村里懂得烧猪技艺的 , 很多都是毛叔的传人 。 何国才从20世纪90年代初跟随毛叔学习 , 在他的记忆中 , 自己的祖父和父亲那一辈也有人从事烧猪制作 , 他可谓是第三代烧猪传人了 。
何国才介绍 , 传统的上南烧猪是土法的“柴炉烧猪” , 要先在地上用泥土、灰砖、青砖土瓦砌一个约两米高的炉 , 在上面炉口将猪吊入炉 , 盖上盖子 , 下面放入干柴来烘烤 。
一丝不苟烧“金猪”
何国才表示 , 烧猪这门技艺从选材、腌制、火候到工序 , 每一个环节都非常关键 , 时刻要“察颜观色” 。 他通常选用100斤以上的瘦肉猪 , 宰杀好后冲洗干净 , 挂起来沥干水分 , 再进行剔骨和改刀 , 然后进行腌制工序 。 他说 , 猪肉腌制是烧猪的第一道工序 , 讲究“拍骨入味” , 腌制两小时入味后 , 用尖刀在猪皮上插小孔 , 预防第一炉时猪身起大气泡 。
【烧猪|烧猪技艺三代传 用心留住“家乡味”】而烧猪主要考的是眼力 。 比如说柴火 , 用多少木柴 , 烧成多少木炭才能把调好料的生猪放进去 , 这个很考验眼力 。 要是放早了 , 烧猪最后烤不熟 , 这头烧猪就报废了 。 “这头烧猪一旦出炉再拿进去烤 , 味道就变了 。 ”所以在整个烧猪过程中 , 何国才一刻都不敢走神 。
而在猪下炉前必须先把生猪劏干净 , 然后用铁箍将猪撑开 , 炉底中央放一个盛着半锅水的铁锅接住滴下来的油 。 第一炉的20分钟是焯烧 , 这道工序很重要 , 要使猪身毛孔得以全部打开 , 将猪身上的水分先蒸发 , 初步烤干猪皮表面 , 这样烧猪才会脆;取出后 , 用极细的针在猪身上均匀地插孔 , 可使猪身受热均匀 , 焯烧插针后 , 再将猪放入炉中继续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