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叫王宗芹,安徽宿州人,今年104岁,现居蚌埠。1934年,淮河发大水,我从老家逃荒来到蚌埠怀远境内,遇到一位好心人,给了我5块大洋,才得以生存。为感念恩人,我有幸在此安家,没曾想这一住就是80多年。客居他乡,总有一种游子的感觉,所以在我70多岁的时候,就为自己买好了棺材,并下葬在老伴的旁边,希望死后能魂归故里,与父母妻子“团聚”。
文章插图
1916年,我出生在安徽省宿州市时村镇丁王庄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里。生在动荡年代,难免会颠沛流离。1934年,淮河发大水,村里人都出来逃荒。我便一路向南,去往在当时有着“小上海”之称的蚌埠寻找活路。途径怀远境内时,遇到一位军官,他让我帮忙拉车,到了地点后,给了我5块大洋。还嘱咐我找个事做,或者用这些钱干点小买卖,来维持生计。
文章插图
那位军官是怀远常坟人,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或许我根本不能带着一家老小挺过那个艰难时期。为了寻找机会报答恩人,我便决心留在怀远。就这样,我在怀远码头找到了一份扛包的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
文章插图
起初的生活很难,自己在河边搭了个尖头庵子,勉强有了安身之所。但是遇到刮风下雨,尖头庵子就招架不住了。为能让母亲和老婆也来到这边生活,我把尖头庵子拆除,搭了个茅草庵。这样一来,母亲和老伴过来后,总算有个能住的地方。我们一家人就此,在怀远安家。
文章插图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蚌埠地区,相较而言是皖北比较富裕的地方。码头的生意火热,过往的船只也多,所以只要肯埋头苦干,总能吃上饭的。再后来,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茅草屋变成了石头屋。可一家人的生活,却越来越难了。在上世纪40年代,全国多地都出现了饥荒。虽然我在码头很卖力,但是想让一家人天天填饱肚子还是很难的。
文章插图
日本侵华期间,日军控制了怀远。我们常常被他们要求去干活,有时会给点钱或吃的,有时候什么也不给,人家有枪,我们敢怒而不敢言。当时就听说,全国都在打仗,整日人心惶惶,能活命就是大家唯一的想法。但好在,怀远没有沦为战场。等到解放前后,码头上成立了搬运站,我也成为了正式工人。虽然收入不高,但能保障一家人勉强活下来。
文章插图
再往后,政府给我们解决了户口问题。那时候,为了想在搬运站多工作几年,我回老家开证明时,还故意填小了4岁。所以,我现在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是1920年,实际是1916年。
文章插图
等到孩子们大了以后,我又把石头房子翻盖成了红砖房,总算是有了一个像模像样的住所了。再等到孩子们成家立业以后,我也退休了。到了70年代末期,县城大建设,我们家又盖起了楼房。那时候,老伴和母亲都已去世,我就跟着儿子过。可无奈的是,我唯一的儿子,不到50岁就去世了。
文章插图
打那以后,我继续跟着儿媳妇和孙子过,退休工资也交给儿媳妇管着。毕竟儿子不在了,还得指望孙子为我延续香火。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变得越来越没有用了。儿媳妇一家不太喜欢我,每天只给我吃残羹冷饭。我完全能够理解一个妇道人家的心思,只要我的孙子过得好,即便把我扫地出门,也无怨言。那时候根本没想过自己可以活这么久,所以平日里,我没什么事做,就想着在大街上捡捡破烂换掉零钱,攒着给自己买口棺材。
文章插图
到了70多岁的时候,我攒够了钱,让木匠打了一口棺材,就想着死了以后,终于可以有个安身的地方了。当时,我小女儿在车站门口摆摊卖糖炒栗子。我找到她,让她能帮我把棺材运回了宿州老家。回到老家以后,五服以内的亲戚都不在了,家里的房子也没了,棺材没地方放,无奈就埋在了老伴的坟旁。毕竟丁王庄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人老了总得想着叶落归根,那里有我的父亲、母亲,还有老伴,只有回去了,才是最好的选择。
- 老爷子,你去这个养老院不行吗?
- 夜读丨我们都需要一个知己
- 退休之后,我的生活过得非常幸福
- 昆德拉为什么说“只活一次就好像没有活过”?看完《开端》,我悟了
- 老伴去世后,我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 《我的前半生》:全职太太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 老婆得了癌症,我该如何应对?
- 没有它,周围世界将不复存在!能瞬间穿透我们目前所见的全部物质
- 父亲为了一个女人狠心抛弃了我们母女,直到现在,我都无法忘怀
- 月薪3000,儿子媳妇说我是免费的带薪保姆,我打了儿子一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