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嘉应元夜时 火花灯如昼( 三 )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东头老婆婆的家屋内灯火通明,便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年”看到挂在门口那闪着红光的红灯笼后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往前凑。
为了祈愿新一年幸福安康,客家人便以挂上红灯笼代表年节的开始,以摘下红灯笼代表年节的结束。
正月十五的晚上,红红的灯笼下,摆上客桌吃上汤圆,一家人闲话家常。待茶话会结束后将灯笼取下,意味着年过完了,家族成员将要踏上各自的新年旅程。
汤圆(元宵)在客家地区也被称为“圆粄”,客家人把制作汤圆,读作“挪(搓)圆粄诶”。旧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挪圆粄”,寓意为家族团圆。
“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是客家人对团聚的美好向往。”肖文评说,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但梅州客家人的汤圆与外地的汤圆略有不同。
客家汤圆多为椭圆或圆形,圆形的没有馅,椭圆形的汤圆里面有一颗香花生。煮汤圆时,客家人喜欢用老姜、红枣、糖熬成底汤,将“挪”好的一颗颗汤圆放进去熬煮,煮至汤圆浮起即可。
随着时代的发展,圆形的汤圆种类和口味越来越多,可以看到五彩的汤圆皮。汤圆的馅,除了花生还有芝麻、猪肉,依据个人口味制作可口的汤圆。
除了吃汤圆外,这一天客家人还会吃葱、蒜、算盘子等食物。
“葱”与“聪”同音,而“蒜”和“算盘子”则与“算盘”同音,这些食物都寓意着子孙后代聪明灵敏,在外工作的人能精明伶俐,赚大钱。
“以前没有计算器,就用算盘来算账。在离家前的最后一天吃算盘子或者大蒜,是希望外出谋生精打细算,赚取更多的钱财。”肖文评说,客家人通过食物的选择,激励家人拼搏向上。
“如今,元宵节的民俗文化韵味愈加浓厚,不仅守住了传统节日的文化之根,也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增强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与凝聚力。”肖文评说。
▇延伸阅读
打造元宵民俗文化产业 推动客家文化繁荣发展
梅州客家人的元宵节,除了与祖国大部分地方相同,有着吃汤圆、猜灯谜的传统外,还保有自身特色,拥有赏灯、烧火龙等特色民俗活动。近年来,文化之乡梅州提出以弘扬客家文化为特色,创新工作思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认为,元宵民俗文化产业亦有许多可挖掘的方向。
目前,利用元宵赏灯习俗发展出的产业模式有不少,如兴宁赏灯节,通过元宵赏灯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依据兴宁花灯的外貌打造出的花灯楼,荣获吉尼斯世界记录——世界最大灯笼形建筑,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肖文评建议,还可以制作小灯笼等文化产品,带动文化输出。“兴宁花灯与其他花灯略有不同,是六格外形结构,以圆形为主,上下结构,共分5层。每一层都有形式各异的图案,具有观赏价值。”肖文评认为,可以将兴宁花灯制作成小型的艺术产品,让人们可以携带花灯到各地。“客家人可以以花灯寄托对家乡的思念,游客则可以以花灯了解客家文化。”他说。
除了兴宁花灯外,丰顺的砂田菜花灯、大埔“龙珠灯”等都可以制作成相应的产品,推向市场。
同时肖文评认为,可以通过举办民俗活动,打造旅游文化节。如丰顺埔寨烧火龙影响力大,可以通过元宵期间举办的烧火龙活动,打造成大型的旅游文化节,吸引游客游丰顺,品丰顺美食,并逐渐形成一个旅游品牌。
要发展民俗文化产业,人才始终是第一位。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以民俗文化为载体,打造出更多更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让民俗活动更有活力,让客家文化更有生命力。
老年|嘉应元夜时 火花灯如昼】南方日报采访人员张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