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嘉应元夜时 火花灯如昼


老年|嘉应元夜时 火花灯如昼
文章插图
兴宁赏灯舞龙。
南方日报采访人员 何森垚 摄

老年|嘉应元夜时 火花灯如昼
文章插图
元宵节时,丰顺县埔寨镇会举行烧火龙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今年为配合防疫工作取消了。图为往年活动盛景。南方日报采访人员 何森垚 摄

老年|嘉应元夜时 火花灯如昼
文章插图
元宵节大埔县百侯镇举行迎龙珠灯活动,一支传统龙珠灯队由100多个手工制作的八角灯笼组成。袁群华 摄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人们吃元宵、赏圆月、看花灯,过完年节的最后一天,带着满满的爱各奔东西。
在世界客都梅州,元宵节是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元宵节在客家地区并不仅仅是正月十五这一天,而是以正月十五为主的一个周期。对于深植“家、族”观念的客家人来说,在这个周期里,灯和火有着别样的含义,它们分别代表着人丁兴旺和家族红火。
随着时代发展,元宵节的习俗也在不断更新,摒弃陋俗、增添新风,一些极具梅州客家特色的民俗活动在传承中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迎“丁”赏“丁”
注重后代人才培养
人是家族兴旺中最重要的角色。从秦朝开始,为避免战乱和自然灾害,五次大迁徙的客家人一路披荆斩棘、客居他乡,十分渴望人丁兴旺的力量。他们对后代寄予强烈的成才愿望,关注着后代的健康成长。
在客家话中,“丁”与“灯”同音,以“赏花灯”为主要习俗的元宵节,便成为了客家人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
今年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兴宁“赏灯节”取消,但民间赏灯活动依旧如火如荼。在控制一定人数的前提下,从正月初六到正月二十之间,兴宁各姓氏的家族成员便张罗组织赏灯活动。
元宵赏灯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存在。从中原而来的客家人,把元宵赏灯的习俗带到各地,同时也赋予了不一样的含义。
“赏灯寓意着添丁发财、人丁兴旺、美满幸福,每年元宵赏灯,家族亲友会从十几个地方赶回家乡参加活动。”兴宁市图书馆馆长黄红亮对梅州赏灯习俗研究多年,他说,在客家地区“赏灯”与客家话“上丁”同音,人们家中添了新丁(生了孩子),就会选择在赏灯节期间隆重庆祝。
梅州各县(市、区)都保留有赏灯的习俗,尤以兴宁为甚。在兴宁,自古都有“赏灯大过年”的说法。
赏灯分为请灯、上灯、赏灯、暖灯阶段。赏灯日的前一天,就是“请灯”“迎灯”“接灯”的日子。
各姓氏族人或各村组织人力,把一担担鞭炮编在长长的竹篙上,组成请灯队伍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前往存放花灯的祠堂或店铺,甚至有舞龙、舞狮队一路助兴。
花灯“请”回村后,同村同姓族人一般都会在老祖屋迎花灯、升花灯,为家中新出生的孩子上族谱、摆酒席庆贺等,其间会增加或者结合其他一些民俗庆典活动。
赏灯当日,家家户户宾朋满座,爆竹声、唢呐声、锣鼓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暖灯”也称作“散灯”,就是将花灯从祖公厅大梁上“请”下来,意味着赏灯节正式结束。
除了赏灯外,梅州地区还有许多与“灯”有关的元宵民俗活动。
2月24日,正月十三,大埔县西河镇各村已开启了迎元宵系列活动,其中范围最广、活动最盛的要数迎灯活动。
在锣鼓声中,年轻人高举着写上“富贵双全”“丁族兴旺”等祝福语的红灯笼,走街串户,将寓意美好的红灯笼迎回村庄。
3天后的正月十六日,西河镇各村的人们模仿“做古事”和“飘色”的形式,进行化装巡游。由一成人化装成寿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后面跟着两位化装成手持扫帚仙童的小孩在打扫街道,随后跟着各村组织的花灯队、锣鼓队、舞狮队、舞龙队等。
这是广东省级非遗项目——西河镇溪墟扫街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每逢农历一、六日是大埔县西河镇漳溪墟的墟日,而正月十六是新年开春做生意的第一个墟日。人们选择这一天为漳溪墟闹春,将正月留下的鞭炮屑、废弃花灯清扫干净,俗称‘扫街灯’。从未间断过元宵扫街灯活动的黄堂村党支部书记张机斯说。
除此之外,五华下坝迎灯、大埔百侯迎灯、丰顺砂田菜花灯等都与“灯”有关。“从元宵赏灯,可以看出梅州客家人对人丁兴旺的渴求。以前特殊的生存环境让客家人希望增添男丁让家族兴旺,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人认为男孩、女孩同样重要,无论生男孩女孩,家家户户都在元宵期间举行赏灯活动,规模也越来越盛大。”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认为,客家人的赏灯活动与现代提倡的“对人的培养”理念一脉相承,所以得以延续从而愈发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