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嘉应元夜时 火花灯如昼( 二 )


跳“火”聚“火”
祝福家族红红火火
“龙腾凤舞歌盛世,鱼跃人欢乐升平。”每年元宵节,梅州最引人瞩目的元宵民俗活动,除了赏灯外,还有丰顺埔寨烧火龙。
今年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烧火龙活动取消。往年元宵节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会聚集埔寨,一睹烧火龙的盛况。
晚饭后,夜幕降临,小镇华灯初上。“龙身岽”人群已挤挤攘攘,期盼着“火龙出洞”。6时许,参加表演的村民把“火龙”连接好,由一群少年组成的鼓乐队在前引路,火龙队伍浩浩荡荡地前往表演地点。
埔寨火龙表演,包含“烧火龙”“烧禹门”和“烧烟架”三大项目。晚上8时左右,“烧火龙”活动正式开始。铳炮三声巨响后,先是周围锣鼓声起,预热场面。而后烟花四射,火缆(一种像缆绳一样的火把,用竹篾编成)队、喜炮队、鼓乐队引出“火龙”,先绕场三周向观众致礼,是为“金龙出洞”。
随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点燃“火龙”,几十名赤膊壮汉手擎“火龙”,在绣球的逗引下绕场舞动。只见“孔雀”“金鲤”“龙虾”等争当先锋,在前开路。“龙眼”也闪闪发光,嘴里吐出“火舌”,龙的两边还有“火缆”伴舞。
突然,金龙吐出串串金珠,龙身闪烁,发出五彩缤纷的火花。刹那间,“火龙”在火海中翻腾飞舞,流星漫天,礼炮声、喝彩声、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擎“火龙”的勇士们光着肩膀,任由火花洒在他们的身上。在当地,火花溅到皮肤上起疱,寓意着钱财和好运。
据考证,埔寨烧火龙已历经近300年。传说举行“烧火龙”活动的场所——龙身岽,由一条恶龙的龙身变成。
相传古时候东海龙王的孙儿“浊龙”,不满被派到莲花山脉治理荒灾,不为善举,导致莲花山一带饿殍遍地。龙王得知情况后,派出青风公主大义灭亲,将“浊龙”斩成4段,并分放在4个地方。浊龙身腰被放在埔寨镇东南面,被后人称为“龙身”。
为纪念为民除害的清风公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埔寨火龙应运而生。一条巨龙,一般要十几个人一起制作,而且要一个星期才能做好。
而“火龙”加上周身五彩灯泡以及各式各样的烟花火箭,每一段龙身可重达80斤左右,龙头更是有上百斤重,一般需要约40人才能擎住。大家一起配合,在表演的时候能做出张嘴、吐珠、躬身、摇尾、喷火的动作。
烧火龙是需要家族团结协作才得以达成的活动,也被认为有着家族团结共对困难、家族兴旺不衰的含义。
衣冠南渡的客家人,在迁徙途中遭遇过许多虫害带来的疾病,因此对火尤其钟情,希望通过火消灭害虫,让一家人健康红火。同时,客家人认为火象征着光明、希望,用“火”照亮新一年的康庄大道。
在年节的最后一天,客家人会以用火的习俗,点亮亲友新一年的路。除了有“烧火龙”的活动外,梅州各地还有许多与“火”有关的元宵习俗。如延续了300多年的兴宁星耀火把节,寓意着祛除疾病困扰,将火温暖家族的每个角落。丰顺汤南跳火堆,寄托了人们欢庆元宵、共贺丰收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古时候客家人资源稀缺,火是较易获得的资源,客家人用火煮熟食物,祛逐虫害。有了火就象征着生活有了希望,渴望生活能红红火火。”肖文评说,在客家人许多的民俗活动中,火都是其中的关键要素。
品“圆”赏“圆”
祈愿新年团圆安康
走南闯北的客家人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无论去往何处,都铭记着根在何处、家在哪里。这种“根”的意识、对宗族的强烈认同,和别的民族、民系相比显得十分特别。
对于团圆的渴求,也体现在节日习俗中。“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元宵节时,正是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在客家地区家族成员围坐一堂,品元宵、赏圆月、猜灯谜、话团圆是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
年节期间,走在梅州城乡,皆可看见阳台有两盏红灯笼高挂的场景。年二十四祭祖挂灯笼,正月十五过后则把红灯笼从房梁上取下,保管好等来年春节再挂。
为什么过年期间要挂红灯笼呢?这与客家的传统习俗有很大关系。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一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大家都在逃命,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