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学者王和:“横竖”都是为了更好地养老


保险学者王和:“横竖”都是为了更好地养老
文章图片
王和/文
日前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在谈及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时 , 提出“十四五”期间 , 将积极推动养老保险第三层次制度模式 。 具体而言 , 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 , 作为第一个层次的基本养老保险 , 制度基本健全了 , 职工养老保险加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两个平台 , 已覆盖近十亿人 。 作为第二层次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制度初步建立 , 并且在逐步完善 , 已经覆盖5800多万人 。 作为第三层次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还没有出台 。
关于“第三层次制度模式”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指出:目前 , “第三层”在整个养老保险体系中还是个短板 , 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 , 近年来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框架下系统谋划、整体设计第三层次制度模式 。 经过充分的研究论证 , 借鉴国际上的经验 , 总结国内一些试点经验 , 已经形成了初步思路 , 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相关工作 。 总体思路是 , 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个人自愿参加、国家财政从税收上给予支持 , 资金形成市场化投资运营的个人养老金制度 。
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勾勒”的未来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看 , 一个关键字是“层” , 而“层”的思维模式是在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总体目标下 , 通过“层级递进” , 做大“公约数” , 实现互助共济 , 公平统一 , 背后的逻辑是“横向” , 形象看 , 是在“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下的“金字塔”结构 。

保险学者王和:“横竖”都是为了更好地养老
文章图片
但对于保险业 , 特别是研究和从事养老保险的人而言 , 更熟悉的是“养老保险三支柱” 。 尽管“三支柱”与“三层次”的“名称”基本相同 , 或类似 , 但是 , 其内涵并不完全相同 , 更重要的是从“三支柱”的“纵向思维”到“三层次”的“横向思维” , 改变的不仅是内涵 , 而是这种“思维方式”改变背后的逻辑、路径与取向 。 这种“取向”的改变 , 对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 , 特别是养老保障制度的建设 , 可谓是“意味深长” , 同时 , “多层次”和“多支柱”并举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 又将如何演化和进化 , 值得保险业高度重视 , 深刻思考 。

保险学者王和:“横竖”都是为了更好地养老
文章图片
从根本上看 , 一直以来 , 保险业对“养老保险三支柱”的认识是相对局限 , 乃至狭隘的 , 也恰恰是这种“局限性” , 导致了保险业在发展养老保险的过程中 , 存在“画地为牢”的心态 , 并滋生了“故步自封”的问题 。 殊不知 , “养老保险三支柱”有另一个“版本” , 或者说“更科学的版本” , 如下图:

保险学者王和:“横竖”都是为了更好地养老
文章图片
两份图的根本不同在于 , 前者是“部门”和“行业”的视角 , 是一种相对割据的思维 , 而后者是“社会”和“层次”的视角 , 是一种一体化和相互融合的思维 。 前者属于相对传统 , 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 , 后者则更为科学和先进 , 是基于统一、融合和共治 , 更重要的后者更好地体现了现代社会 , 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逻辑 , 代表着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方向和未来 。
就我国而言 , 养老问题 , 不仅是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 , 更是一个政治问题 。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 其制度性质决定了要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 而“老有所养”是重要内容和核心诉求 , 也是关键所在 。 但客观讲 , 我国面临极为特殊的“老龄化”形势 , 其核心是人口基数大背景下的“未富先老”问题 , 背后是在“现收现付”模式下 , “抚养比”变化带来的压力 , 同时 , 财政和国有经济转移支付的空间相对有限 , 导致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平衡和稳定面临巨大挑战 。 进一步讲 , 基本养老保险还面临着“替代率”的压力 。
针对存在的问题 , 也包括社会的担忧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给出了积极乐观的承诺:请大家放心 , 我们能够确保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 。 同时 , 给出了五大理由:一是当期能平衡 , 当然是一种综合性平衡;二是历史有积累 , 目前积累约4.7万亿元;三是财政可转移 , 去年大约转移了5800多亿元;四是资金会增值 , 委托资金为1.2万亿元 ,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了增值;五是长远有储备 , 战略储备基金达2.4万亿元 。 但即使这样 , 一些专家学者仍对我国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平衡与稳定表示了担忧 , 甚至是“忧心忡忡” , 因为 , 数据和模型并不乐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