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牡蛎之乡”的牡蛎,竟是从日照连云港运来的……


温州“牡蛎之乡”的牡蛎,竟是从日照连云港运来的……
文章图片
温州“牡蛎之乡”的牡蛎,竟是从日照连云港运来的……】最近正是牡蛎上市的黄金时节 , 一年中牡蛎最为鲜美的时候 。 我从温州市区驾车前往乐清市湖雾镇定头村 , 走访这个远近闻名的“牡蛎之乡” 。 一路上大体沿着乐清湾海岸线而行 , 沿途海景处处 , 也时而穿过村落与城镇 , 让人慨叹温州海岸线的悠长 。 不过 , 375.90公里的温州大陆海岸线到定头村便“戛然而止” , 因此 , 定头村原名叫道头 , 含有道路的尽头、海岸线的尽头之意 , 后来有人觉得这村名不好 , 改为淀头 , 现称定头 。 定头村里 , 随处可见路边的棚屋里、小摊旁堆放着一袋袋牡蛎在出售 , 也有妇女把牡蛎肉挖出来叫卖 。 我问了价格 , 牡蛎肉56至60元一公斤 , 带壳牡蛎约10元一公斤 。 定头村贫瘠的土地 , 使定头岛民历代依海为生 , 靠海生存 。 清代乾隆年间 , 定头村外海滩的石头上长满牡蛎 , 先民都是赶海人 。 到了清末 , 有岛民去附近溪流边运来石头 , 放在海涂上养殖牡蛎 。 这样算来 , 定头村的牡蛎养殖已有百余年历史 。 乐清湾风浪较小 , 潮流通畅 , 有小溪流注入 , 海水和淡水相融 , 饵料丰富 , 泥沙滩涂优质 , 适合养殖牡蛎 。 定头村有海涂资源1800亩 , 出产的牡蛎产量高、个头大、口味鲜、品质好 。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 定头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牡蛎养殖 , 全村的牡蛎产量达到最高峰 , 每个上市季 , 牡蛎肉产量达到3000公斤左右 , 还供不应求 , 温州市区、台州玉环和温岭等地的采购商都开着海船来要货 。 但在定头牡蛎驰誉各地之时 , 乐清湾近海区域的经济活动也在不断加剧 , 造船、化工、镀金、发电等企业纷纷出现 , 因排污等问题 , 海水受到严重污染 。 同时 , 定头村附近的海塘围垦 , 无论是涨潮还是落潮 , 牡蛎的生长场所始终淹没在一片泥浆中 。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 , 定头牡蛎每年产量明显下跌 , 牡蛎养殖业难以为继 。 到了2000年前后 , 定头海涂养殖的牡蛎几近绝收 。 然而 , 牡蛎的故事并没有在定头结束 。 上世纪90年代 , 有定头人到山东做生意 , 贩来花蛤等贝类在温州一带销售赚了不少钱 , 当他们得知家乡的牡蛎养殖走向末路时 , 就大量地把山东日照、江苏连云港一带的牡蛎贩运到定头村 , 先在乐清湾的海水里泡养几天 , 让其味道接近定头牡蛎时再上市 。 华灯初上 , 温州台州等地大排档便热闹起来 , 食客们围坐在桌前推杯换盏 , 牡蛎、海瓜子、花蛤等海产品依旧是他们的最爱 。 食客们享受着大海馈赠的新鲜美味 , 也不询问它们走上餐桌的路径 。 在牡蛎上市季节 , 依然是定头人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 定头村一天要销售2000公斤左右的牡蛎肉 , 一年要销售带壳牡蛎1600吨 。 村书记陈匡飞带着我来到定头村防波堤上 , 正是潮退浪平时 , 远远望去 , 海湾滩涂一马平川 , 连着天际 。 这是乐清湾的海洋牧场一角 , 它是潮湿的 , 它是静态的 , 它的色彩没有田园那般葱绿 , 展现的却是一种坚韧与壮烈 。 陈匡飞忧虑地说 , 他们的烦恼不仅是1000多亩滩涂荒废了该怎么办 , 还有堆积如山的牡蛎壳该怎么处理 。 以前 , 牡蛎壳可以加工成蛎灰 , 村里还建起了多个蛎灰窑 , 可是后来石灰取代了蛎灰 , 牡蛎壳成了废品 , 弃之如敝屣 , 蛎灰窑也拆掉了 。 这些年 , 定头村每年都有四五百吨的牡蛎壳东堆西放 , 需村委会组织挖机进行清理 , 压力很大 。 其实 , 牡蛎壳粉化后具有一定的水溶性 , 可用于食品的添加剂 , 对人体有利无弊 , 也可以用于饲料 , 牡蛎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也有药用价值 。 不远处的滩涂上 , 有人穿着橡胶裤拿着铁锹正忙着 , 那是村民们在管理海瓜子 , 海瓜子比牡蛎好养殖 , 村民就想着办法把荒废的滩涂重新利用起来 。 “现在大家已经重视海水污染和海涂保护问题 。 亡羊补牢 , 为时不晚 , 有关部门正在采取积极的措施 , 我们也在努力 。 ”陈匡飞说 。 乐清湾 , 这半封闭的天然良湾 , 是人们青睐的生态宝地 , 也是人类干扰频繁的亲海空间 。 海风送来了海涂所特有的海腥味儿 , 要涨潮了 。
栏目主编:孔令君本文作者:曹凌云文字编辑:陈抒怡题图来源:图虫创意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