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20年磨一剑,比亚迪汉销量持续破万的背后( 二 )


这样的决策称得上是高瞻远瞩 , 极富远见 , 但是实际情况是 , 当时中国家用车消费刚刚启动 , 进入市场的合资品牌尚寥寥无几 , 自主品牌更是羸弱不堪 。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 , 别说电动汽车 , 就是造一台燃油车 , 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之下 , 都还是极端困难的事 , 更何况中国特殊的政策环境下 , 对企业进入造车领域限制极多 。

比亚迪|20年磨一剑,比亚迪汉销量持续破万的背后
文章图片
20年前中国市场最热销的桑塔纳
2003年3月 , 37岁的王传福在接受媒体采访聊到汽车时 , 脱口而出道:“我已经决定下半生和汽车捆在一起 。 ”
两个月前 , 比亚迪——这家成立不到10年 , 但已跃升为锂离子和镍氢电池全球第三、镍铬电池全球第一 , 但普通人还非常陌生的公司——正式宣布进军汽车界 。 而在半年前的2002年7月 , 比亚迪刚刚在香港上市 , 市值约60亿元 。
彼时 , 没有人知道这位“电池大王”进入汽车界打的是什么算盘 , 但是王传福显然看到了政策制定者的期待 , 对于王传福来说 , 电池技术的强项和弱点早已如自己的掌纹般清晰 , 如果国家将电动汽车作为战略方向 , 作为电池龙头企业的比亚迪不可能袖手旁观 。

比亚迪|20年磨一剑,比亚迪汉销量持续破万的背后
文章图片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 , 比亚迪如果作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Tier1来给未来的电动车企供货 , 或许会是更轻松的选择 , 但当时的环境下 , 自主品牌连燃油车都还只是入门级 , 何谈研发电动汽车?如果没有人愿意成为前行者 , 整个产业又该如何起步并发展壮大?
正因如此 , 在外界甚至比亚迪的股东看来 , 王传福“造电动汽车”的想法是冲动的、不明智的 , 甚至只是造燃油车的借口 , 但王传福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战略目标自始至终非常清晰 。
2005年 , 在推出首款燃油车型F3的当年 , 比亚迪发布了第一款磷酸铁锂动力电池 , 2006年推出首款纯电动车型F3e搭载的就是这款电池 。
比亚迪作为电池制造商 , 涉及的电池技术非常广泛 , 但在造车方面 , 比亚迪坚定长期发展的电池技术只有磷酸铁锂 。 王传福显然认为 , 和手机、电子产品相比 , 汽车对安全的要求太高 , 容不得半点意外 , 而磷酸铁锂技术相比其他锂离子电池最大的优势恰恰是安全 。
2008年 , 比亚迪上市了重磅燃油车型F6 , 同时基于磷酸铁锂电池打造了另一款重磅混动车型F3DM 。 也是在这一年 , 比亚迪被选股眼光毒辣 , 从来不碰科技股的巴菲特看中 , 后者以2.4亿美元买入了比亚迪10%的股份 , 这些股票大多数被持有至今 , 并在12年的时间里翻了24倍 。

比亚迪|20年磨一剑,比亚迪汉销量持续破万的背后
文章图片
就这样 , 比亚迪一面通过燃油车不断提升整车制造水准 , 另一方面 , 从未停止在新能源汽车技术 , 尤其是磷酸铁锂电池技术的探索 。
十多年后 , 得益于这种探索 , 一款以中国最伟大王朝命名的车型将带领中国汽车实现里程碑式的突破 。
4
对于每一个被比亚迪汉的颜值所吸引 , 被它的0.233超低风阻、百公里加速3.9秒的动力和量产车巅峰的32.8米刹车成绩所惊艳的人来说 , 最终彻底打动他的一定是“刀片电池”的安全性 。
在电动汽车自燃事件频发的当下 , 比亚迪汉首次搭载的“刀片电池”作为目前唯一能够在动力电池针刺测试过程中做到无明火无高温的动力电池 , 毫无疑问成为了消费者眼中解决电动汽车安全焦虑的最佳方案 , 王传福更是骄傲的宣布 , 要把“自燃”从新能源汽车的字典里彻底抹掉 。

比亚迪|20年磨一剑,比亚迪汉销量持续破万的背后
文章图片
这种安全性并非唾手可得 。
由于材料的特性 , 磷酸铁锂电池尽管本身的安全性不错 , 但是相比三元锂电池 , 能量密度一直是劣势硬伤 , 在解决这个难题的过程中 , 比亚迪找到了一种突破性的创新结构 , 那就是在成组时跳过“模组” , 代之以“刀片”式的结构 , 更精简的结构带来了空间利用率的大幅提升 , 从而使得刀片电池的能量密度可以媲美三元锂电池 。

比亚迪|20年磨一剑,比亚迪汉销量持续破万的背后
文章图片
同时 , 结构复杂度的下降也带来了更高的稳定性 , “刀片”之间散热片式的分部则让电池的散热效率更高 , 降低了能耗和安全风险 。
很难想象 , 如果不是有着超过20年的电池研发底蕴并且对电池的安全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 , 一家车企能够在电动汽车核心领域取得如此大的技术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