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南宋系列之循迹千年:凤凰山上的“东南佛国”( 二 )

在凤凰山的深处,山水之间,曾建着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曾在身临此寺庙时用“登高见山水,身在水中央。下视楼台处,空多树木苍。浮云连海气,落日动湖光。偶坐吹横笛,残声入富阳。”来赞美它,这就是圣果寺——凤凰山上一颗璀璨的“果实”。
从王安石的这首《游杭州圣果寺》中,我们可以隐约得见山水之间这座规模宏大的寺庙,站在高处竟能极目远眺钱塘江潮水和西湖的湖光山色。只可惜与梵天寺一样,这座建于隋唐,兴于两宋,鼎盛于明清的千年古刹最终没能逃脱倒塌的厄运,如今圣果寺所遗存的古迹,以西方三圣像与十八罗汉像最具代表性。


走读南宋系列之循迹千年:凤凰山上的“东南佛国”
文章插图
西方三圣像遗迹

西方三圣像,又称三佛石,其所在地很可能就是圣果寺最后一个大殿的位置。这三圣,指的便是佛教中著名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以及大势至菩萨,尽管如今这三尊佛像只留下一片残垣,仅能依稀看出大致的形制,但放眼望去,这三尊佛像高约十米,依山而筑,石胎泥身,其恢弘的气势、庞大的体量仍旧令人叹服。
由西方三圣像往南,沿着青石板小路向下就到了十八罗汉像处。据传,吴越以前各地的罗汉均为十六尊,后来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高僧弥洪和尚得道成了罗汉,在他死后托梦给吴越国第三代国王钱弘佐,称“我们罗汉本为十八人,可是如今各地的寺庙均只有十六尊,王可否设法将我们聚集在一起?”钱弘佐听了弥洪和尚的话,便将烟霞洞、圣果寺等多处的十六罗汉补充为十八罗汉,以完成弥洪和尚的夙愿。

走读南宋系列之循迹千年:凤凰山上的“东南佛国”
文章插图
十八罗汉像遗迹

圣果寺十八罗汉像原来受损严重,现在经过修复已经恢复了曾经的神韵,十八尊造像或坐或立,神态各异,形象生动。有趣的是,有一两尊罗汉脱离了群像队伍,而藏在右上方的峭壁中,随着春日草长,愈发隐蔽,不仔细寻找的话更是难见其真容。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8年开始,圣果寺已进行考古发掘,我们期待由此发现这座千年古寺不为人知的一面。
“深林容鸟道,古洞隐青萝。”圣果寺千年前的胜景与梵天寺一样已不可考,但它们骨子里的风韵始终存在着,就像一本藏匿于深林中的古籍,等待着我们的拾取,更等待着我们一页页翻开。

古意绵绵栖云寺庙

如果说梵天寺与圣果寺只遗存了寺院的一角,我们只能从中一窥它们过去的胜景,那么当我们看到栖云寺山门前牌匾处“古栖云寺”时,那股山林的古韵就已经扑面而来了,向里走去,那座黄墙黛瓦的寺宇,正卧躺在山坳绿林深处。


走读南宋系列之循迹千年:凤凰山上的“东南佛国”
文章插图
栖云寺山门牌坊

栖云寺始建于南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背倚凤凰山栖云岭,面向钱塘江,与附近的梵天寺、圣果寺形成犄角之势。南宋时,凤凰山成为了皇宫所在地,栖云寺受皇家辖制,又受皇宫地域限制,难以扩大寺院规模。元初时,由于南宋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百姓纷纷迁入其中,寺院内鱼龙混杂,渐渐沦为民居。
到了明代,栖云寺复归庵院,佛教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莲池大师在栖云寺的位置上“建庵驻锡”,让这座古刹焕发了新的活力,可以说正是因为莲池大师,才让栖云寺在中国佛教文化上占据了一定地位。清朝之后,栖云寺屡毁屡建,以“高而不危,幽而不僻”享誉一时。


走读南宋系列之循迹千年:凤凰山上的“东南佛国”
文章插图
莲池大师

现存的栖云寺,则是20世纪80年代由广忍法师化缘募集于原址重建的。寺院内部结构有所改动,但气势更加庄严,也愈发开放、包容。尽管栖云寺只是一座小寺院,但每逢节日,同样香火鼎盛。今日之栖云寺,正做着新一轮的修缮,在不远的将来,焕然一新的栖云寺将继续展示自己的独特魅力。怀抱着期待的我们,不妨转身朝山中走去,看看这座凤凰山上的千年古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