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松动未动摇外资抢筹:2月北向资金净流入环比增加 这些抱团股被逢低加仓

近期 , 抱团股的集体大幅回调引发了市场热议 , 然而从这轮“抱团松动”中的外资流动情况来看 , 外资并未大幅减持抱团股 。 机构预计近期抱团股松动或与国内资金调仓行为有关 。
据Choice数据统计 , 从今年2月10日至2月25日北向资金对30只抱团股的持股比例变化情况来看 , 期间北向资金对其中15只个股进行了小幅减仓 , 对万华化学、紫金矿业、潍柴动力、顺丰控股、爱尔眼科、招商银行、三一重工、五粮液等14只个股则进行了逆势加仓 。
另外 , 尽管2月A股市场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 但北向资金仍然在加大对A股的投资 。 据统计 , 截至2月25日 , 今年2月北向资金净流入A股468.57亿元 , 环比增长近70亿元 。 与此同时 , 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的规模则环比大幅下降超70% 。
外资“冷对”抱团股大跌
尽管2月A股市场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 然而北向资金依然积极买入A股 。 据Choice数据统计 , 截至2月25日 , 今年2月北向资金净流入A股468.57亿元 , 环比增长近70亿元 。 与此同时 , 南向资金净流入港股的规模为687.66亿元 , 环比大幅下降73.5% 。
近期 , 抱团股的集体大幅回调引发市场热议 , 不过从北向资金的动向来看 , 在近几个交易日抱团股纷纷大跌之际 , 北向资金对这类个股的持股比例变化却没有明显的波动 。

抱团松动未动摇外资抢筹:2月北向资金净流入环比增加 这些抱团股被逢低加仓
文章图片
今年来贵州茅台股价变化(蓝线)和北向资金持股比例变化(黄线)图片来源;Choice数据

抱团松动未动摇外资抢筹:2月北向资金净流入环比增加 这些抱团股被逢低加仓
文章图片
今年来五粮液股价变化(蓝线)和北向资金持股比例变化(黄线)图片来源;Choice数据

抱团松动未动摇外资抢筹:2月北向资金净流入环比增加 这些抱团股被逢低加仓
文章图片
今年来宁德时代股价变化(蓝线)和北向资金持股比例变化(黄线)图片来源;Choice数据
从贵州茅台、五粮液、宁德时代等抱团股今年以来外资持股比例的变化来看 , 无论这些个股的股价如何波动 , 外资持股比例的变化基本维持平稳状态 。
据Choice数据统计 , 从今年2月10日至2月25日北向资金对30只抱团股的持股比例变化情况来看 , 期间北向资金对其中15只个股进行了小幅减仓 , 对万华化学、紫金矿业、潍柴动力、顺丰控股、爱尔眼科、招商银行、三一重工、五粮液等14只个股则进行了逆势加仓 。
浙商证券日前发布研报称 , 过去两年“茅指数”曾在2019年4月19日~2019年6月6日、2020年3月10日~2020年3月23日出现较为明显的下跌 , 而过去这两轮“抱团松动”期间 , 北向资金平均每日净流出69.25亿元和18.88亿元 。 然而从这轮“抱团松动”的北向资金流动情况来看 , 其并未出现大幅减持 , 预计近期抱团股松动或与内地资金调仓行为有关 。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仍处历史低位
回顾过去几年 , 每逢外盘有较大波动的时候 , 北向资金也往往会受到影响 。 虽然最近外盘的波动幅度还较为有限 , 但市场对于通胀预期、美股泡沫等热点问题的讨论仍是有所增多 。

抱团松动未动摇外资抢筹:2月北向资金净流入环比增加 这些抱团股被逢低加仓
文章图片
2001年以来10年期美债的收益率变化图片来源:Choice数据
最近“通胀交易”成为市场的新热词 , 其背景是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 , 美债10年期收益率持续走高 。 去年底 , 美债10年期收益率不到1% , 到最近已经连续升破1.3%、1.4%、1.5% , 创下近一年以来的高点 。
尽管如此 , 目前10年期美债的收益率仍然处于近20年来的低位 。 在一些外资机构看来 , 目前市场面临的通胀预期值得关注 , 但还难以构成明显的风险因素 。
瑞银财富管理投资总监办公室日前发布观点称 , 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快速及大幅上升难免加大股市震荡 , 但影响料只是短暂性的 。 美国过去有两次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3个月内上涨逾1个百分点 , 分别发生在2013年美联储释出收紧政策的信号 , 以及2016年美国总统选举后 。 有趣的是 , 标普指数在2013年从高点回调最多5.6% , 但全年大涨33% , 美股在2016年更未曾回调超过2% 。
美国尚渤投资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兼基金经理王磊日前则向采访人员表示 , 虽然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经突破了1.3% , 但从绝对水平来看仍然偏低 , 正常的情况下 , 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应该在2.5%~3%的水平 。 他表示 , 由于美联储今年可能会对通胀在低基数的复苏有一定包容度 , 预计在货币政策方面 , 美联储会一直按兵不动 , 调整的时间最早会在2022年 , 甚至是202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