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茶马古道

如今海陆空交通及其发达,即使遥隔半个地球,横亘万里关山,也可以朝发夕至。而在古代,运送丝绸的商队要穿过绝地荒漠,运送瓷器的商队要渡过惊涛骇浪,其艰难危险程度,亦非今人所能想象。在安化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就绵延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上默默的行走,悠远的吗铃声回荡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也就成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马古道上马蹄印任历历在目,跨域溪流的廊桥仍屹立在风雨中,仿佛在遥忆着那一片历史的风景。
马帮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化马帮是梅山文化研究所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马帮是怎样来的呢?我就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一下马帮的起源。

安化茶马古道
文章插图

安化茶马古道
文章插图
资水古称益水,又称蚩尤江。据新化县梅山文化研究协会考证,与安化相邻的大熊山区域为蚩尤出生地及与皇帝等北方部落征战的大本营根据地。安化县梅山文化专家陈首涛的研究成果表明;安化思游地区留下了部分和蚩尤有关的史料,遗风和风俗,该地的地名以“蚩尤”而命名。后来,因为避讳而改成谐音: “思游”,一直沿用至今。蚩尤部落联盟为了战争的需要引用优良马种并大量繁殖,以提供运输和骑兵作战之用。此为安化和梅山地区养马的起始阶段。在安化置县1072年以前,这里地域荒野,人丁蛮横,不服当时朝廷的管制,分庭抗礼,谑称“梅山峒蛮”。
安化茶马古道】梅山主要包括安化,新化,冷水江,邵阳,隆回等地,其中安化为梅山中心。土著居民多为苗,瑶,侗,他们为了自身生存和生活所需,不得不和外界尤其是生产力发达的中原地区通商贸易,用本地的茶叶,桐油,茶油等特产和中原及沿海地区交换食盐,布匹等生活日用品。而当时上平最便利的运输工具是马匹。宋神宗年间,朝廷派军镇压梅山南蛮,大小战事数百起。梅山人民一次次用步兵和骑兵粉碎了朝廷的镇压,马匹在战时大多服务于战事。朝廷最后一次杀梅山人5000余众,血流成河,梅山土著居民几乎全迁湘西,贵州等地,马匹也随之迁移。明朝初期,洪武帝“血洗湖广”,省内繁华地区的居民纷纷迁往深山老林的梅山地区,而迁来者鲜用马匹工具,导致梅山马匹的数量日益减少,马帮进入低谷时期。后来,随着茶马古道的形成,马帮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安化素称茶乡,产茶历史悠久,唐宋时期,茶叶产量誉甲天下。明朝时期,所产“云雾茶”,“芙蓉茶”驰名中外,成为朝廷的贡品。明朝嘉靖年间创制的黑茶远销西北诸省。到了16世纪,安化黑茶取代四川茶叶,居全国领先地位。西域诸民族以肉食为常,偏爱云门的红茶,四川的乌茶,湖南的黑茶,将它们视为消食养胃的珍品,对安化的黑茶更是情有独钟。安化的黑茶名不虚传,越陈越香。越陈越奇,极品黑茶有万两黄金万两茶的骄人身价,饮家视为玉液琼浆,医家视为甘口良药。
万历二十三年,当局颁布《黑茶章程》正式定位远销西北的官茶。清咸丰四年,粤商来县制作红茶,成为湖南红茶的代表茶,称为“湖红”,和安徽“祁红”,福建“建红”鼎足而立,称为中国正宗红茶产品,畅销欧美各国,俄英等国茶商有“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说,运输茶叶的船只,马队格外繁忙,养马之风渐兴。从资水的唐家观,经过江南,陈王,洞市,至新化,为了方便马帮运输茶叶等商品,商家集资修建了数百里的青石板茶马专道。现存于江南至洞市黄花溪老路的青石板古道,便有数段长达几华里。尤其以黄花林场腰子界的一段保存的最为完整。陈王次庄至山口一段,洞市老街一段,永锡桥一段居其次。
茶马古道是指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连接内地产茶区和西北,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茶马交易的交通要道。历史上的益阳,驿道交通发达,并和茶马古道连接起来。千百年来,穿梭在古驿道上的辛勤马帮,在风餐露宿的艰难行程中,清悠的铃声和奔波的马蹄声打破了山林深谷的宁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开辟了一条通往边陲的经商之路。在茶马古道上,使益阳茶名扬天下的黑茶,其著名的品种有茯砖茶,千两茶和三尖茶。
马帮和茶马古道凝聚和集中了物流和人流,在茶马古道经过的好些水陆,陆路交汇点,慢慢的自然的形成了集镇,驿站,唐家观,新化圳上,白溪,隆回滩头,宝庆这些老市镇,便是随着“茶马古道”诞生,发展而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