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黄土地——“寻找春天的故事”系列报道之三


你好!黄土地——“寻找春天的故事”系列报道之三
文章插图
成功只会迟到,却从来不会缺席。
——题记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如果不是600年前大明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一道圣旨,相信很多河湟居民如今仍在江南水乡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而不会像现在这么艰难地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寻找生计。据传说,明洪武年间,南京珠玑巷一介草民得罪马皇后,朱元璋一道圣旨将全巷人发配到了青海。
虽然传说并非历史,但历史总是和传说相行相伴。经专家考证,河湟地区多数汉族迁自南京是真实可信的。
还有一个也是真实并非常可信的,那就是河湟大地的贫瘠,这个根本用不着专家进行考证。
从历史的纬度看,“河湟少五谷”,说明此地农耕文化“欠发达”。事实确实如此,比如河湟核心区的海东市,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却仅有300余万亩耕地,占比不到万分之二。
想要对此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可以打一次“飞的”。从位于海东辖区内的西宁曹家堡机场起飞,飞机舷窗外目之所及,几乎全都是荒山,湟水河流域被缩小成一条山间的飘带。而海东市最好的耕地,恰恰就在湟水河两岸的狭长地带!
如果再想加深一下印象,不妨沿着任何一条湟水河的支流进去,你就会知道什么叫“高天厚土”——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上,只有洋芋、青稞、大豆、小麦、油菜坚韧地活着,它们“身材”矮小,“喝水”只能靠老天的恩赐。

你好!黄土地——“寻找春天的故事”系列报道之三
文章插图
离开山沟,就是那些层层叠叠地由雄浑的黄土堆起的绵绵大山,谁都不晓得它的尽头在哪里,只知道这些山上几乎寸草不生。
祖籍南京的他们,就顽强地生活在这样的黄土地上,世世代代被贫穷所困扰。不过,他们的子孙如今赶上了伟大的时代,因为生逢其时,扔掉了先祖们的自怨自艾,在新时代里用不屈和坚韧改变着这片黄土地,自强不息地改变着自己的命运,积极融入新农村的新征程。
“闯”与“创”的辩证法
2021年新春的脚步终于踏上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台子乡下台二村的土地上。这是一片黄色的土地,这种颜色的土地还有一个代名词,那就是“贫瘠”。
“在大部分地方,这样的土地能解决人们的温饱已经不错了,为什么这里倒成了脱贫致富的标杆?难不成这儿的地里会长黄金?”疑惑的谜底很快揭开,蓝天白云下的一栋栋蔬菜大棚进入我们的视野。
大棚里并没有长出黄金。不过,那些憨头憨脑的蘑菇,肥硕健壮的茄子,呆萌可爱的黄瓜,却被靳永明称作“绿色黄金”。诚然,在难以自产自足的青海,这些蔬菜显得弥足珍贵,一栋大棚蔬菜一年上万元的收入,也超出了村民们的想象。
虽然台子乡1000多栋蔬菜大棚由政府投资建造,但里面每一棵蔬菜的茁壮成长,都和靳永明的“闯”与“创”相关联。
“那是2002年的事了。”靳永明自然不会忘记,那一年自己30岁,虽然到了而立之年,但脚下的这片贫瘠土地却一直没能让他“立”起来,外出谋生路似乎成了唯一的选择。春节过后离开家乡的那天,靳永明心里有些悲壮,他也不知道此去“闯荡”的结果如何。
在火车硬座车厢坐了一天一夜,靳永明终于抵达山东省那个叫“寿光”的城市。虽然之前对可能面临的困难有思想准备,但真正走在陌生的城市街头,靳永明还是第一次深感孤单无助。最主要的是,在这里找工作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尤其是想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几个月的时间里,他只能东奔西跑打零工,搬砖、装卸等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起早贪黑辛勤工作,挣来的钱却仅够维持基本生活。
转眼到了夏天,靳永明终于迎来了人生的转机。那一天,他和临时工友们为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一家商户装卸蔬菜,上百吨货物装卸完毕,大家累得快要瘫了。当其他工友拿到工钱离开后,靳永明却拖着疲惫的身体将满地的菜叶子打扫干净。这家商户老板回来看到其他批发区一片狼藉,而自己门前干干净净,高兴地拍着靳永明的肩膀说:“小伙子,好样的,跟我干吧!”就这样,靳永明终于有了固定的工作。
寿光蔬菜批发市场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这里每天都是车辆云集,人来人往。靳永明自然格外珍惜这次机会,从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因工作出色,老板将采购这项最重要的工作也交给了他。就这样,从蔬菜种植到采购再到流通,整个环节靳永明都了如指掌。
2008年,在互助县政府的支持下,台子乡建成了1000栋蔬菜大棚。听到这个消息后,靳永明立即返乡回村,当即承包了6栋大棚。“靳永明疯了,他在外面干得好好的,非要回来捯饬这一亩三分地!”当时村民们对蔬菜大棚不感兴趣,认为一没技术,二没本钱,干不出个啥名堂,只有傻子才去承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