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的柳暗花明

原标题:共享出行的柳暗花明

共享出行的柳暗花明
文章图片

共享出行的柳暗花明
文章图片
撰文/滕勇、AndiNienhaus、刘洪刚
编辑/涂彦平
设计/杜凯
共享出行的柳暗花明】出行服务不仅决定着本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 更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吸引力 。 在中国 , 移动出行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 据奥纬估算 , 2020年 , 19个一、二线城市居民出行次数已高达每天5000多万次 。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以及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提升 , 这个需求在短期内将以4%的增速持续增长 。
不断增长的出行需求也让乘客对出行方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 催生出更多新型移动出行业务模式 。 网约车和新兴汽车租赁等共享出行模式自问世以来 , 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 但始终面临运营和盈利方面的挑战——
网约快车/专车服务发展相对成熟 , 却仍然面临盈利难题 , 在用户的乘车体验和安全性方面均存在各种各样的痛点;而近几年兴起的分时租赁和P2P租赁 , 在商业模式上有所创新 , 但仍处于小众市场阶段 , 且前者面临运营成本高、后者面临服务标准化程度低等不少挑战 。 随着近年来不少出行企业离场或转型其他领域 , 有人甚至断言 , 共享汽车没有未来 。
智能出行新模式成功的关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满足消费者对出行的要求 。 本文将分析制约不同共享出行模式发展的关键痛点 , 并尝试提供解题思路 。 展望未来 , 共享出行在许多领域存在与其他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机遇 。 业务创新与产业融合 , 我们认为这就是共享出行的未来图景 。

共享出行的柳暗花明
文章图片
几种共享出行模式的现状分析
网约车:起步较早 , 却依然面临盈利难题
网约快车/专车服务赛道经过几轮激烈厮杀 , 目前已形成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市场 。 然而 , 奥纬对比了市场上两家典型的出行平台的盈利情况 , 发现从运营视角看 , 无论是“平台”模式还是“平台+运力”模式均仍处于亏损状态 。 (见图1)
(图1)典型“平台”公司和“平台+运力”公司的盈利情况分析▼(资料来源:专家访谈 , 奥纬分析)

共享出行的柳暗花明
文章图片
对于“平台”公司 , 由于其缺乏对车辆和司机的垂直管控能力 , 用户的乘车体验和安全性方面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 而“平台+运力”公司垂直管控能力强 , 但由于自营模式前期投入大 , 司机管理和车辆维护等费用支出高 , 再加上监管导致司机数量骤减 , 大部分企业难以实现快速扩张 。
对于“平台”公司 , 实现净利盈利的关键在于提高用户体验并开发新业务来提高收入;“平台+运力”公司则需要通过聚合模式等方法规模化以摊销单均运营成本 。
顺风车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 。 毫无疑问 , 平台安全监管是顺风车的一大痛点 , 当前监管部门将其作为重点监管对象而单独管理 。
作为轻资产模式的代表 , 顺风车的盈利模式以提成为主 , 但收入来源过于简单可能制约顺风车的发展 。 首先 , 顺风车的智能匹配能力尚未得到很好的提高 , 很多平台由于自身运力不足 , 导致平台接单成功率低且寻找拼车时间过长 , 影响用户体验 , 造成客户流失 。 而昂贵的用户获取以及对安全管理体系的高投入也是阻碍顺风车模式发展的原因 。
与有较高渗透率的玩家合作、形成聚合模式或是解决方法之一 。 比如嘀嗒出行和哈啰出行通过接入钉钉 , 对接870万企业和1亿位职工 , 解决运力不足的问题 。 钉钉的社交沟通机制是顺风车供需有效匹配的平台和工具 , 而钉钉的数据基础也能为顺风车的安全性提供有效保障 。
新兴汽车租赁:体量较小 , 潜力有待释放
分时租赁和P2P租赁是近几年兴起的汽车租赁模式 , 分时租赁提供汽车的“随取随用”租赁服务 , 而P2P租赁则是通过搭建共享平台来配对车主和租车用户 , 盘活社会闲置车辆 。
分时租赁市场虽然近年体量增长迅速 , 但仍是小众市场 , 集中度相对较低 , 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重资本、高运营成本的盈利模式 。 而和传统的租车企业相比 , P2P走的是轻资产路线 。 其中最大的区别是少了购车所需要的前期投入以及线下门店的管理费用 , 也因为较低的成本 , P2P租车的价格比传统租车公司低20%-30%(见图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