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餐桌不止有“八宝”——探秘海派年夜饭里的非遗

新华社上海2月10日电 题:春节餐桌不止有“八宝”——探秘海派年夜饭里的非遗
新华社采访人员许晓青、狄春
经过至少一天24小时的“秘制” , 上海年夜饭餐桌上的主角之一——一只“神奇”的鸭子被淋上独门酱汁 , 再点缀数颗青豆、几个虾仁 , 飘着幽幽清香 , “闪亮”登场 。 这就是闻名遐迩的上海本帮名菜——八宝鸭 。
【春节餐桌不止有“八宝”——探秘海派年夜饭里的非遗】位于上海老城厢福佑路、旧校场路交叉口的上海老饭店 , 春节前夕已是熙来攘往 , 不少老饕客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同时 , 提前“错峰”吃年夜饭 。 人们来到拥有近一个半世纪历史的这家饭店 , 点上一桌本帮菜 , 大快朵颐 。 鲜为人知的是 , 这桌年夜饭里绝大部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息息相关 。
今天 , 当人们翻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以一座城市命名的菜系及其烹饪技艺被纳入国家级非遗的 , 当属“上海本帮菜肴传统烹饪技艺” , 其保护单位就是历史悠久的上海老饭店 。
出生于1979年的上海本帮菜第五代传人罗玉麟身着黑色制服 , 头戴厨师专用白帽 , 正在上海老饭店三楼后厨 , 指导徒弟们为当天“排队”进入蒸制阶段的八宝鸭做最后的调味测试 。
“上海老饭店的传统八宝鸭 , 堪称‘沪上一绝’ , 除了填充糯米外 , 要有当季笋丁、鸡丁、猪肉丁、鸭胗、白果、栗子、火腿、香菇丁等 , ‘八’是一个讨口彩的数字 , 寓意新年事业新发展 , 所以上海人的春节餐桌总偏爱它 。 ”罗大厨说 。
他还补充道 , 上海八宝鸭的制作工艺 , 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就初具雏形 , 先有“八宝鸡”的做法 , 后来演变出“八宝鸭” , 从食材取用到制作工艺 , 既有神秘的一面 , 又有家常的一面 , 普通家庭每逢春节也开始如法炮制 。 上海坊间还曾以“能秘制一只八宝鸭”作为衡量好媳妇的标准之一 , 以显示女性当家必须精明能干 。 不过 , 在1949年前 , 能集齐全部“八宝”食材 , 且娴熟掌握这门烹制技艺的 , 只有少数家庭 。 上海老饭店的传人们守护并传承着这门技艺 。
八宝鸭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 , 则是在改革开放后 。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 单是“八宝”中的笋 , 就可以选用冬笋、毛竹笋等 , 一年四季换着花样 , “吃货”可以体验不同季节的风味 。 而调味方法也从单纯使用味精和老抽 , 逐步演变成以干贝等天然食材充当味精提鲜的新办法 。
“早年是追求温饱 , 吃饱就行 , 但现在的春节餐桌不一样了 , 要吃得更丰富、更健康!”在罗玉麟看来 , 这只春节餐桌上的八宝鸭 , 也见证了上海乃至中国家庭经济生活的变迁 , 八宝鸭制作工艺的每一次“微创新” , 也见证了人民生活奔小康的历程 。
“春节里 , 松鼠鳜鱼象征红红火火 , 吃鱼时讲究留下头尾 , 寓意年年有余 , ‘全家福’中放入蛋饺和鱼丸 , 也是精制家常菜 , 寓意团圆美满 。 ”罗大厨指着一桌本帮年夜饭感慨道 。
上海本帮菜肴的烹饪技艺如今有了新传人 , 罗玉麟算了一下 , 仅上海老饭店培养的本帮菜第六代传人就有6名 。 除夕当天 , 上海老饭店(豫园总店)开足马力 , 将有70多名掌勺厨师及配菜师等在岗 , 当天要备上270只左右的八宝鸭专供堂食 , 另外还要准备100多只 , 准备迎接外卖客流 。
在上海消费市场的牛年春节年夜饭半成品预订活动中 , 上海老饭店卖出的八宝鸭更是数以万计 。 罗玉麟指着制服的左上臂位置绣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字样说 , 虽然忙碌 , 但我骄傲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