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王洪涛:便利店加速优胜劣汰,内、外资品牌融合协作


专访王洪涛:便利店加速优胜劣汰,内、外资品牌融合协作
文章图片
来源:第三只眼看零售作者:张思遥
2020年的便利店业态 , 正在加速优胜劣汰 。
虽然有疫情因素存在 , 但根本原因是 , 头部便利店品牌普遍完成门店初步布局 , 开始验证模式;资本方热钱减少 , 愿意长线发展者才会留存;而此前各品牌间完全独立的鲜食工厂、仓储供应链、数字化系统则出现融合迹象 。
比如说在这一年中 , 罗森、7-Eleven等日资便利店巨头迅猛扩张 。 甚至有观点认为 , 日资便利店的收割期到了 , 一些区域便利店或许会自此走上“中日”合作道路 。
而在内资便利店中 , 美宜佳门店数突破20000家 , 计划2021年突破30000家;便利蜂作为新兴便利店品牌 , 也以其全面数字化 , 依靠系统决策等特性 , 为便利店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
同时 , 社区团购业态能否与便利店相结合、区域便利店品牌副牌路线能否成功、日式鲜食如何与中式鲜有机融合、以及腰部、尾部便利店品牌是否还有突围机会等议题 , 也是从业者们希望探寻的答案 。
值此进入2021新赛季之时 , 辨明方向、兼听则明就显得尤为关键 。 《第三只眼看零售》特专访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便利店委员会总干事王洪涛 , 请他从行业协会观察者视角 , 结合诸多便利店企业实况及零售业大环境 , 给从业者以参考 。
逆势扩张、优胜劣汰
品牌便利店迎来机会点
《第三只眼看零售》:你认为2020年的便利店行业关键词是什么?行业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
王洪涛:就便利店业态来说 , 疫情影响相对较弱 。 大家都以为市场不太好 , 但实际上只要把握住机会 , 还是能稳定发展 。 疫情也推动了优胜劣汰 , 未尝不是一个好事情 , 尤其是对于品牌便利店发展来说也是机遇 。
所以我认为2020年便利店行业关键词是夯实基础、逆势扩张 。
比如说我们看到以美宜佳为代表的头部品牌还在持续开店 , 且有可观增长 。 美宜佳董事长张国衡就表示 , 2021年 , 美宜佳将继续推进全国发展布局 , 尽快实现3万家店铺 。 同时坚决下沉市场 , 做透每一个省域市场;深化组织变革 , 探讨区域授权和城市合伙人的发展模式;最后还将以社群化方式重构自身的文化建设 。
唐久便利在2020年于太原和西安分别建成了符合SC认证的两个冷链鲜食工厂 , 投产后也推动唐久鲜食品类发展 。 他们自主研发生产出的麻辣香锅饭在上市当天就做到单日销量超过2800盒 。
此外 , 还有一些区域企业在做区域下沉 , 福建见福便利也拿到了京东投资 , 投产烘焙工厂 , 所以整体来看 , 2020年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 。
《第三只眼看零售》:那么 , 2020年的资本市场对便利店企业态度如何?你认为便利店应该如何看待并应用资本?
王洪涛:整个资本市场都是寒潮 , 热钱变少了 , 所以行业整体的投融资事件也明显减少 。
但即便如此 , 也有京东在疫情期间战略投资见福 。 这说明资本在观望 , 会关注供应链基础更扎实、消费者触达能力更强、盈利模式更清晰的标的投入 。
同时 , 便利店市场也在筛选资本 。 那些急于变现 , 想赚快钱的资本大概率会跟随他们投资的企业陷入困局 。 留下来的资本基本都已经达成共识 , 即便利店行业是一个慢生意 , 需要长线持有 。
《第三只眼看零售》:我们注意到 , 2020年罗森、7—ELeven等日资便利店纷纷加速 , 拓展新增区域 , 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它们会对便利店格局产生哪些影响?
专访王洪涛:便利店加速优胜劣汰,内、外资品牌融合协作】王洪涛:这说明日资便利店已经摸索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模式 , 突破了外资品牌此前20多年在中国便利店市场中的扩张瓶颈 。
可以看到 , 罗森通过区域大加盟策略加速扩张 , 和海纳星地等区域零售企业达成合作 , 使双方资源共享、风险成本共担 。 7-Eleven也表示他们基本摸索完成单店模型 , 未来会把单个区域盈利周期从7年缩短至3年 , 这对于合作商来说吸引力即有所提升 。
对便利店格局的影响必然存在 。 至少我了解到不少区域便利店品牌是愿意和日资品牌合作的 。 未来会出现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 , 即便利店格局由本土巨头、外资便利店和区域品牌三分天下 , 同时兼具融合属性 。
拼团可融合、便利蜂可借鉴
鲜食、自有品牌需量力而为
《第三只眼看零售》:同样是贴近社区 , 你认为社区团购、到家平台等异业竞争对便利店行业产生了哪些影响?你了解的企业有哪些应对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