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深阅读才是真学习
如果学外语 , 听书很有用 , 对听说能力的提高帮助很大 。 但母语学习的核心能力 , 却是阅读与写作 。 更准确地说 , 是“深阅读”能力 , 是“创造性写作”能力 。 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能力 。 这种核心能力 , 很难以听书(听故事)的方式来获得 。
我的少年时代娱乐很单调 , 家里能有一台收音机 , 就是高档家庭装备了 。 广播台里的说书 , 如《岳家将》《杨家将》《三侠五义》等 , 有些小孩子能听几十遍 , 对故事人物了如指掌 。 但他没有自己的思考 , 没有自己的观点 , 只能是重复复述片段 。
回到听“四大名著”上 。 一个孩子可能听过好几遍《西游记》 , 对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唐僧、白龙马都十分捻熟 。 他们还看了连环画、电视剧 , 摄入了各种信息 。 然而 , 这并不是就表示孩子看过《西游记》了 。 孩子只是听过了 , 知道一些故事情节 , 然而他并没有真正读过这本书 。 听过、知道 , 是碎片化信息 , 只有真正地阅读 , 才能习得系统化知识 。
一个孩子如果没有真正翻开书本 , 一字一词一句地阅读 , 边读边思考边归纳 , 从而以自己的方式理顺这部作品的人物关系、故事的前因后果 , 并做出自己的思考 , 不能算是真正地读过这本书 。 更为深入地阅读 , 是自发地为这本书写书评(读后感) , 或以这本书作为灵感拓展写作 , 创作自己的虚构作品 。
为了写书评 , 或虚构写作 , 孩子们会再回过头去反复阅读这本书 , 对其中一些原本一知半解的内容 , 再次深度了解 。 带着问题的写作 , 就产生了“写作虹吸知识”效应 。
我曾提出一个“深阅读公式”:“一本书、一名作家、一个时代” 。
一本书
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 , 找到孩子“命中注定”的一本好书 , 反复读、深入读;
一位作家
调查这本书的作者 , 研究他创作的其他作品;
一个时代
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 , 拓展阅读有关这个时代政治、文化、历史背景的书籍 。
这种“深阅读”的学习模式 , 要求孩子在相对广泛的阅读中找到“命中注定的那本书” , 对这本书反复阅读 , 然后顺藤摸瓜地拓展自己的阅读领地:从这本书拓展到作者其他作品 , 再拓展到作者同时代其他作家作品 , 或寻找与这本书同类型的其他作品进行囊括式阅读 。 这样才能形成系统化知识摄入 , 构成“深阅读”储备 。 有了“深阅读”储备 , 才能有效激发创造型写作 。
因此 , 当孩子在儿童时期听书娱乐时 , 要尽可能早地摆脱听书(及绘本)依赖 。 小学一年级结束 , 就可以让孩子读整本书了 。 这个过渡期 , 可以继续听优秀短篇童话 , 但不要听改编“四大名著”的“说书” 。 改编名著的“说书” , 通常带着说书人的浅显认识和粗暴的道德评价 , 不仅无益 , 反而有害 。
不要迷信绘本 。 要尽快跨过绘本 , 进入纯文字阅读 , 这样才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
文章插图
那么如何做 , 才能更好地养成阅读习惯呢?这就要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 , 阅读合适不同年龄段的好作品 。
可以这么说:未经沉思的阅读 , 都是无效的——碎片化的信息 , 都很难沉淀并系统化 。 听书要说是“学习” , 那也是“低效率学习” 。
我们的目的如果是“学习” , 那么要求孩子多听“名著” , 以为能获得真正的知识 , 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
来源 | 本文获授权转载于“叶开的魔法语文”
- 老爷子,你去这个养老院不行吗?
- 被背叛的一方为什么会对抗?
- 夜读丨我们都需要一个知己
- 退休之后,我的生活过得非常幸福
- 为什么被背叛者会陷入神经症式的痛苦之中?
- 昆德拉为什么说“只活一次就好像没有活过”?看完《开端》,我悟了
- 老伴去世后,我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 婚姻中,女人为什么会被背叛?
- 《我的前半生》:全职太太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 为什么有些女人婚后变得越来越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