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改变战争游戏规则:美军5款隐身武器,技术竟来自苏联科学家

自从我们的祖先——穴居人——第一次在衣服上缝了个口袋 , 并悄咪咪藏了块石头之后 , 人们就越来越重视降低己方武器的不可探测性 。 “隐身”概念就开始广泛存在于战术与战略层面 , 即使还未出现文字、章句明确定义这一理论 。
千年后 , 针对肉眼难以判断的距离和范围内的物体 , 电磁波探测技术得到研发与检验 , 使得武器的隐藏 , 在肉眼+技术所能触及之处 , 越发艰难 。 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 没有人真正了解雷达探测物体形状时的特性 , 也就无法攻克飞机隐身性的关键技术难题 。
这时 , 转折点出现了——苏联科学家彼得·乌菲莫切夫 , 1964年发表题为“物理衍射理论中的边缘波行为”的学术论文 , 阐述了雷达电磁波的反射强度理论:无关乎物体整体大小 , 只在于物体边缘布局比例 。 乌菲莫切夫还非常贴心地 , 给出了飞机表面与边缘分别的雷达反射面积算法 。 并严谨地总结道:即使很大的飞机 , 我们也可以将其“隐身” 。

彻底改变战争游戏规则:美军5款隐身武器,技术竟来自苏联科学家
文章图片
彼得·乌菲莫切夫
这一前无古人的学术推演 , 在当时可以说得上是非常之凤毛麟角 , 以至于苏联当局只是将其看作稀有的理论成果 , 未付诸实践不说 , 还看不到乌菲莫切夫的辛劳汗水——二话不说就奔着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使命 , 将其翻译成了英语不说 , 还不付诸实践 , 直到被美国发现——借由洛克希德大学航空工程师之手 , 推演出正确的减少雷达反射面积理论 , 并成就了世界第1架可操作性的隐形飞机F-117“夜鹰” , 可惜是美国货 。
不论是哪一国的研究成果 , 当隐身技术在军事武器领域真正得到实际应用与检验 , 对世界军武作战策略与习惯来说 , 都是一次影响力巨大的撼动 , 彻底改变了空中、乃至海上作战的“游戏规则” 。 按照美国的惯用说法就是 , “通过引进新技术 , 玩法变了 , 我们制定了新的海、空作战规则 。 ”事实上也是如此 , 具体表现在 , 美国掌握了“对雷达隐身技术”之后 , 随着时代、需求变化 , 与时俱进地发展出了以下几款致命“隐形”战争武器 。
洛克希德SR-71“黑鸟”

彻底改变战争游戏规则:美军5款隐身武器,技术竟来自苏联科学家
文章图片
SR-71“黑鸟”改装自洛克希德A-12快速侦察飞机的变体之一 , 序号接续自XB-70系列轰炸机 , 最终被设计为高空高速战略侦察机 , 能在2万5千9百米的高空 , 以3.2马赫的速度飞行 , 极尽可能超越、逃离威胁 , 并实现了到1999年退役为止 , 无一被击落的记录 。 同时 , 首飞于1964年12月的SR-71 , 也拥有雷达横截面较小的物理设计特征 。 高速、高空、较低的雷达探测性 , 使得即使地方地空导弹基站发现并追踪信号 , SR-71也将在地空基站发射导弹之前 , 逃出生天 。
当时苏联速度最快的拦截机米格-25 , 最快也只能在不高于2万4千米的高空 , 保持2.83马赫时速飞行 , 可以说如果追起来 , 连这架SR-71“黑鸟”侦察机的边都碰不到 。 从这一数据我们似乎可以看出 , 美国如今的侦察机行为也有几分SR-71的习惯和做派在里面 。 此外 ,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 SR-71内外材料中金属钛含量高达92% , 而这一类含钛矿石主要由苏联出产 , 美国就辗转第三世界国家及其工厂 , 将这种珍稀的金红石矿石运入美国 , 也不知道当时苏联做何感想 , 虽然SR-71最终因“预算不够”而不得不停产 , 就挺解气 。 这场面放到现在 , 在F-35上我们也能道一句似曾相识 。
话又说回来 , 即使到现在 , SR-71的速度在飞机建造史上也是不遑多让的 , 也是历史上首批融入了隐身设计的飞机 , 最终雷达横截面小于10平方米 , 当然现在连吹上天的阵风战机 , 其雷达截面积都达到了略高于1平方米的水平 , 10平米以下的隐身等级还是比较低的 , 但和早期F-15的100平米横截面相比 , 就十分受用了 。 当时的隐身设计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首先 , SR-71机身表面设计中 , 注意避免雷达波的反射 。 其次 , 在机翼处、机尾、机身的材料使用上 , 注重与主要成分钛交替使用 , 以实现复合材料吸收雷达波的效果 。 其三 , J-58大型加力引擎及其进气口被设计定位在机身附近 。 其四就是“黑鸟”昵称的由来——全身覆盖含有微小铁氧体球体涂料 , 整个外观如同一只“黑鸟” , 这一设计被相信有助于减小雷达横截面 。
彻底改变战争游戏规则:美军5款隐身武器,技术竟来自苏联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