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花灯|侨乡泉州彩扎世家三代传承初心不改
【泉州花灯|侨乡泉州彩扎世家三代传承初心不改】
春节将至 , 侨乡福建泉州年味渐浓 。 在位于老城区水门巷的曹淑贞大师工作室时 , 曹淑贞一家依旧忙碌着 。
因为疫情影响 , 今年彩扎花灯预订量比往年少了 。 作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代表性传承人 , 曹淑贞认为 , 彩扎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 , 并不局限于花灯 , 还可以作为收藏的工艺品 , 或是赠送的礼品 。 这也会是未来彩扎传承发展的一个趋势 。
彩扎兴起于唐宋 , 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 它由纸扎演变而来 , 纸扎品多用于红白喜事场合 , 也就是俗称的糊纸 。 后来经过发展 , 材料上由过去仅用纸扎发展成为使用土、蜡、搪塑、丝绸布料等 , 因此被称为彩扎 。 泉州彩扎于2019年被列入第六批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1966年我进泉州工艺美术公司跟随老艺人们学习彩扎、花灯 , 1969年开始独立制作至今 。 曹淑贞告诉采访人员 , 以往她学艺时彩扎材料是通草 , 但通草较脆且易损坏 , 所以后来她将材料改为医用棉布、丝绸以及纸板等等 , 大大增加了彩扎工艺品的质感 , 形态也更为生动 。 例如制作彩凤 , 如果翅膀用通草 , 那很容易软塌下来;而我选用了纸板 , 就可以让翅膀更硬朗 , 体现出展翅飞翔感 。
除了将制作材料进行改良 , 曹淑贞还将彩扎工艺融入传统花灯之中 , 起初是浮雕式的彩扎 , 后来是立体的人物、花鸟动物彩扎 。 她希望 , 以传统民间故事为题材 , 利用花灯为载体 , 能让更多人能够知道彩扎、了解彩扎 。
这是我的创新 , 我也期待新一辈人能继续创新 , 将泉州彩扎这种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 发扬光大 。 曹淑贞如是说 。
让她欣慰的是 , 女儿李静咏以及外孙庄颖毅 , 都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一门手艺 , 并且立志将泉州彩扎以及传统花灯继续传承 。
李静咏是泉州彩扎项目市级传承人 , 她继承了母亲的衣钵 , 传承彩扎与花灯工艺 。 小时候还没有接触到花灯 , 就先接触到了彩扎 , 看母亲在工厂做彩扎时便喜欢上了这门手艺 , 之后慢慢的学习过程中 , 也从爱好变成了职业和习惯 。
做艺术的人总是要有一点疯狂的 。 灵感稍纵即逝 , 一旦有了灵感 , 我便会闭门谢客 , 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创作 , 直到把自己的灵感转化为精致的工艺品 。 李静咏笑着说 , 有时做菜中突然有了灵感 , 就立刻动手 , 结果菜都糊了 。
正是因为有着这股疯劲 , 李静咏在学习母亲技艺的基础上 , 创造出了一件件优质的作品 。 例如她近期的得意之作《唐伯虎点秋香》花灯 , 这盏花灯上面部分是针刺的孔雀开屏 , 中间部分是走马彩扎唐伯虎点秋香 , 下面部分则是刻纸的竹鸟花草 , 在一盏无骨花灯上融入了三种工艺 , 令人大开眼界 。
为了传承彩扎和传统花灯工艺 , 曹淑贞母女俩还经常举办非遗课程 , 或者与学校合作 , 将彩扎带入校园 。 而随着第三代传人庄颖毅彩扎技艺的进步 , 她们也会将带着庄颖毅一起教导孩子们制作彩扎 。
在一家人的努力下 , 曹氏彩扎花灯声名远播 。 2005年以来 , 便经常有海外部分院校组织师生前来学习制作技艺;而作为非遗传承人 , 曹淑贞也曾远赴菲律宾等地文化交流 。 在曹淑贞眼中 , 传承发扬彩扎手艺是她的初心 , 更是她的使命 , 如今的她 , 对于下一代的传承充满希望 。
- 中年|深藏不露的福州泉州府文庙,藏着千年宋代古迹,免费开放游客还不多
- 泉州市春耕备耕工作全面铺开 惊蛰听春声 田间耕种忙
- 泉州洛江:“犇”出开门红 汽车产业项目迎来新进展
- 老年|嘉应元夜时 火花灯如昼
- 老年|泉州天空这台“CT机”,如何探测风云变幻?
- 郁金香|侨乡泉州郁金香花海 缤纷似锦绣
- 侨乡腾冲——在绿水青山间“保鲜”乡愁
- 老年|闽南“小西双版纳”景区,门票50回头客居多,就在泉州
- 老年|换一个角度看泉州企业总部外迁
- 中年|泉州:一城繁花开画卷 出门踏青赏花正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