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与已故亲人聊天的数字技术,何时能普及?利用数字技术“重见”逝者技术之外的伦理及隐私问题

原标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 可与已故亲人聊天的数字技术 , 何时能普及?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与已故亲人聊天的数字技术,何时能普及?利用数字技术“重见”逝者技术之外的伦理及隐私问题
文章图片
图|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来源:Disney/Pixar)
近日 , 微软取得了一项聊天机器人专利的授权 。 简单来说 , 这项名为:为特定的人创建一个聊天机器人(CreatingaConversationalChatBotofaSpecificPerson)的专利 , 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上挑选出的个人交流信息 , 例如完整逼真的声音、图片 , 重建人物的3D图像 , 并赋予其本人个性特征 。
专利说明书中写道:“(聊天机器人所代表的)特定的人 , 可以是过去或现在的人 , 如朋友、亲戚、熟人、名人、虚构人物、历史人物、随机实体等 。 ”
而且 , 这个特定的人也可以是自己 , 即用户为自己创建、训练聊天机器人 。 使人们在死前训练数字版本的“自己”成为可能 。
专利说明书中还描述了其他可能:未来甚至还有可能会创造出更先进的模型 , 让用户与不同年龄阶段的逝者对话 , 比如开始新事业的朝气蓬勃的年轻人 , 或者经历了漫长人生思考的睿智老年人 。 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台式电脑或Alexa或Siri等个人助理来实现这一目标 。
从某种程度来讲 , 微软或许向我们介绍了一种可以让我们与已逝亲人见面、交谈的方式 。 面对逝去的亲人 , 我们都想还能有机会和他们再见一面 , 聊一聊天 , 说出那一句“我想你”或者“我爱你” 。 如果这项专利能够转化落地 , 那我们或许能向实现这个愿望再近一步 。
利用数字技术“重见”逝者其实 , 利用数字技术将逝者重新“复活”的例子已经屡见不鲜 。 近年来火爆的全息投影演唱会 , 已经能够让迈克尔杰克逊、邓丽君等已逝艺术家重返舞台“表演” 。
2020年初 , 我们都被这么一段视频打动:一位韩国妈妈在女儿去世3年后 , 终于和女儿在虚拟世界中再次相见 。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与已故亲人聊天的数字技术,何时能普及?利用数字技术“重见”逝者技术之外的伦理及隐私问题
文章图片
图|VR让一位韩国妈妈与去世女儿相见(来源:YouTube截图)
这是韩国一个VR团队用八个月时间分析这位妈妈手机里女儿的影像 , 通过现代科技 , 让她再次见到去世的女儿 。 视频短短几天就达到了数百万的播放量 。
也是在2020年 , 侃爷和卡戴珊夫妇利用Deepfake技术“复活”了罗伯特?卡戴珊 , 并为金?卡戴珊录了段生日祝福视频 。
而开头所提到的聊天机器人(chatbot) , 其实是一种会话型计算机程序 , 能够使用文本或语音模拟人类对话 。 通常 , 聊天机器人通过对话系统和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实现 , 用于执行各种实际任务 , 例如服务客户、获取资讯等 。 在这些实际使用例子中 , 需要使用来自不同用户的会话数据来训练聊天机器人 , 所以聊天机器人代表了整个抽样用户群个性和属性的通用、规范化版本 。
值得注意的是 , 微软的这款专利 , 也是首次提出将从特定的人的社交媒体数据中获取精确数据样本进行训练的聊天机器人 。 即该系统将使用社交数据 , 如图像、语音数据、社交媒体帖子、电子信息和书面信件来建立一个人的档案 。
“社交数据可作为创建或修改特定个人个性主题的特殊索引 。 这些特殊的索引可以用来训练聊天机器人与特定的人进行交谈和互动 。 ”专利说明书写道 。
这个聊天机器人甚至可以听起来、看起来像真人一样 。 在某些应用场景中 , 可以使用与该特定人相关的录音和声音数据生成特定的声音字体 , 可以使用与特定人物相关的图像、照片的景深信息或视频数据生成其2D/3D模型 。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与已故亲人聊天的数字技术,何时能普及?利用数字技术“重见”逝者技术之外的伦理及隐私问题
文章图片
图|已故的RomanMazurenko的聊天机器人截图(来源:Luka/lindaruthless)
专利还强调了聊天机器人将被训练到何种程度 , 以适应特定的个人特征 , 特别是这个人的“会话属性” , “比如说话风格、措辞、语气、声音、意图、句子/对话的长度 , 以及语句的主题、复杂性和前后一致性” 。
如果聊天机器人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提供某个特定问题的答案 , 这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程序将使用大众会话数据来填补空白 , 构建符合逻辑的、可能的回答 。 这可以“基于大众的感知”和“用户心理数据”来实现 。
技术之外的伦理及隐私问题虽然近年来 , 利用人工智能将个人数据副本为后代保存起来的想法已经在科技界流行起来 。 但是 , 这一技术毕竟将使用个人数据 , 并且对象有可能是逝去的人 , 这就涉及到了数据隐私问题和伦理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