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酒|保护百年品牌 振兴青稞酒产业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青稞酒作为青藏高原百年民族品牌 , 不仅是中国传统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也是青藏文化的代表元素 。 近年来 , 海东市大力实施青稞酒产业振兴计划 , 积极组建行业协会 , 建立行业标准 , 全力打造“青海年·醉海东”文化品牌 , 成功申报“青稞酩馏酒”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培育“互助牌”等两个“中华驰名商标” , 拓展研发“天佑德”等四大系列100多个产品 。 2019年销售额达16.3亿元 , 占全省销售总额的80%以上 , 占全省白酒产品市场份额的90%以上 , 占全国青稞酒销售总额的60%以上 , 地产白酒居于全省市场主导地位 。
海东市政协调研后发现 , 目前 , 青稞产业带动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 主要表现在:青稞酒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还不到位 , 对青稞本身的深度研究开发不够 , 青稞酒产业与文旅、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度不高 。 产品品种过于繁杂 , 100多种青稞酒产品其酿造工艺、口感、品质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 辨识度不高 , 无法形成极具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认可度高的知名产品 。 市场竞争混乱无序 , 本地小微青稞白酒企业 , 对市场区域进行细分 , 挤占低端白酒市场份额;省外白酒品牌入驻青海市场 , 挤占省内市场份额;青稞酒销售网络覆盖有限 , 缺乏市场竞争力 。
同时 , 规范化管理仍然欠缺 , 除大酒厂以外 , 多数青稞酒生产企业受资金、设施、技术等因素制约 , 经营能力弱 , 属于作坊式生产 , 技术不规范、环境不达标、质量不稳定 , 生产经营各环节缺乏自身的精细化管理 。
此外 , 对外宣传上缺乏简明有力统一的口号 , 未形成整体宣传合力 。 与传统酒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融合不紧密 , “高原”“绿色”“互助”等优势特色和地理标识不够凸显 , 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不突出 。 缺乏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青稞酒管理研发生产营销人才引进奖补办法 。 缺乏围绕青稞酒创特色、树品牌的青稞酒科研体制机制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
根据调研结果 , 海东市政协建议 , 要制定青稞酒产业发展规划 , 成立振兴青稞酒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 , 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 , 研究制定振兴青稞酒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 , 及时研究出台促进青稞酒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 。 建立完善政府与企业、金融等相关行业联动机制 , 强化信息沟通 , 加强对重点产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调度 。 省级、国家级青稞酒产业园 , 要加快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 , 紧扣大健康产业发展 , 以青稞产业园项目为引领 , 促进青稞产业有力发展 , 提升青稞酒品牌集中度和核心竞争力 。
同时 , 要推进产品质量标准化 , 加快建立和完善青稞酒标准体系建设 , 支持企业建立健全涵盖计量、质量、安全、环境保护在内的标准化监测管理体系 。 支持青稞酒企业充分利用和结合新技术、新业态 , 依托线上、线下、批发、零售等渠道 , 组织行业研讨、青稞酒品鉴、酒类评选、品牌推广活动 , 构建国内外产品营销体系 , 使更多消费者认知、认同青稞酒品牌 。 加快由相关监管部门、企业、行业协会、第三方机构等多方主体共同建设青稞酒质量评价体系 , 完善青稞酒质量检测项目、标准和手段 , 成立青稞酒检测中心 , 建设青稞酒行业诚信数据库 。 严格执行青稞酒生产经营许可制度 , 组建联合执法队伍 , 深入开展“打假保牌”专项执法行动 , 依法从严从快查处侵权违法行为 。
【青稞酒|保护百年品牌 振兴青稞酒产业】在此基础上 , 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 , 通过奖补、贷款贴息、产业发展基金等支持酒企技术改造、技术创新 。 加强政银企协作 , 积极拓展金融业务服务范围和方式 , 协助解决企业融资困难 , 给予青稞酒生产企业融资支持 。 各级政府设立青稞酒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 在青稞酒绿色制造、市场拓展、品牌建设和装备技术提升等方面予以扶持 , 鼓励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 。 出台青稞酒企业人才引进奖补办法 , 着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 开展品酒师、酿造师、技师等评选、培养和中国酿酒大师申报工作 。 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培训力度 , 坚持用好本土手艺人、老工匠 , 壮大品酒、酿酒、营销、食品安全等全方位的人才队伍 。 依托中国青稞酒研究院 , 加强产业基础性课题研究 , 促进新成果、新技术的转化应用 。